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声琅琅道古今

安徽日报 2016-04-14 14:50 大字

春雨婆娑,古道通幽。屋檐滑落的雨滴敲击着石阶的凹槽,滴嗒之声更显古书院的宁静……这里是竹山书院。

书院,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始于唐朝开元年间,兴盛于南宋,聘请名师大家主持,成为理学书院。朱熹,古徽州人氏,南宋理学大师,后世书院专讲程朱之学。

古代安徽,文脉滔滔,官办私办书院甚多。古徽州人十分注重对后辈的教育,“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茅屋书声琅”就是写照。徽州子弟通过读书而入仕,仕途不畅则入贾。入仕入贾,皆为教育之功。明清时期徽商称雄商界几百年,富庶的徽商更是出资办学,传承文化。明歙县盐商鲍柏庭就说过:“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资产何益乎? ”

岁月荏苒,沧桑变迁。有的古书院已经泯灭于历史长河,有的尚余残垣断壁。不过,现存歙县竹山书院、紫阳书院和黟县南湖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桐城桐乡书院等,都已成为国家、省或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复建,再现音容。

抚今追昔,再看书院,不止寻古怀旧,更感佩那些徽商和大儒,或慷慨解囊资助教育,或淡泊名利“正义明道”,从而成就了古徽州“东南邹鲁”的美誉和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品牌。

(刘浩)

【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位于黟县宏村南湖北畔,始建于明末,原为一所规模很大的私塾,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书院”。

书院具有浓厚的徽州建筑风格,面积十余亩,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是先生讲学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学子阅鉴四书五经;“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为内苑。门楼保存完好,原有“以文家塾”金色匾额,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大书法家梁同书93岁时所书。

1998年南湖书院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姚林 摄

【桐乡书院】

桐乡书院坐落在桐城市孔城镇老街上,属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乡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当时桐城名人文聚奎、戴钧衡、程恩绶开设,办学数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乡里才俊。如今,桐乡书院尚存朝阳楼及《桐乡书院记》碑刻。 本报记者 徐?昊 摄

【敬敷书院】

敬敷书院位于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内,是清代安徽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为清代安徽“省学”。桐城派大师刘大櫆、姚鼐曾任敬敷书院山长(院长),历任山长均为桐城派大家。敬敷书院为桐城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1901年改为安徽大学堂,揭开了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

2004年10月,敬敷书院旧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3年3月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吴文兵 摄

【竹山书院】

位于歙县雄村的竹山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清徽州府六县所有54所书院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前后建成。和周边的桃花坝、桂花厅、八角亭相互映衬,蔚为壮观,自清乾隆以来为古歙一大胜景。总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是典型的徽派古典园林,主体建筑历经200多年风雨,较好地保存至今。

本报记者 温沁 摄

【紫阳书院】

歙县紫阳书院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始建于徽州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南宋理宗皇帝御题院名匾额,元代三易院址。明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在紫阳山中又建一紫阳书院,于清代日渐兴隆。紫阳书院之名来自于朱熹,朱熹号紫阳,生前曾两次回徽州祭祖并讲学其间。为纪念朱熹同时也为弘扬其理学,全国各地都办有紫阳书院,以杭州、苏州和徽州的紫阳书院名声最响。如今的紫阳书院牌匾和残留遗址,矗立在歙县中学里。

本报记者 温沁 摄

【碧阳书院】

黟县碧阳书院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因地处碧山之南而得名。现存的书院建筑是清嘉庆十三年 (公元1808年)复建的,坐落在县城以南迎霭门外的学府山上,这里环境幽静,是办学读书的理想之地。现今保存完好的崇教祠内四壁镶嵌有“公议碧阳书院规条”等碑石七方,属珍贵文物。

本报记者 姚林 摄

【海阳书院】

休宁县海阳书院原名还古书院,建于明代,曾几易其址。现书院是在东山书院旧址上,按照清同治年间的休宁城郭图原貌,于2008年复建的一座徽派建筑,书院宽15米、进深17米,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历时10个月建成。匾额“徽州海阳书院”由季羡林题写。

本报记者 姚林 摄

本版策划:视觉新闻中心

竹山书院外景。

4月13日,游客在黟县宏村南湖书院游览。

桐乡书院正门。桐乡书院现存的朝阳楼。竹山书院正厅墙壁上悬挂着朱熹画像。

明伦堂所存文物有康熙御书“学达性天”和乾隆御书“百世经师”匾额。

新闻推荐

捐赠冲锋舟

7月14日上午,桐城市人武部将3艘冲锋舟移交给民兵抗洪抢险队。自6月30日以来,该市连降暴雨,受灾严重。广东爱心人士慷慨解囊购买冲锋舟,通过广东省红十字会送到桐城,为抗洪救灾出力。本报记者 李博 摄...

桐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桐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书声琅琅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