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城镇化——一个产业激活一座城镇
本报记者 胡劲松本报通讯员 吴文舟
离土不离乡
汪靖福是范岗镇玉达工具有限公司的老板,从事漆刷行业已有35年,他经营的制刷企业在当地赫赫有名。他告诉记者,制刷在范岗镇可谓遍地开花,全镇共有大小企业1200多家,其中家庭作坊式、雇工式、规模化生产各占一定的比例。品种也从最初的笔刷发展到现在的漆刷、滚筒刷、钢丝刷和异形刷等。当地群众大多依靠做刷子发家致富。一个制刷工人年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有的更高。
“一把刷子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兴起一座城镇。 ”范岗镇按照“工业进园区,居住在小区”的规划,围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经过多年建设,镇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去年,镇区投入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建设一批配套齐全的新型住宅小区,开通了通往主城区的公交车。同时,镇里还安排13名环卫工,实现主次干道保洁常态化,并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各村(居)创建工作实施“以奖代补”,使该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文明村镇”。
制刷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物流运输业的繁荣。据统计,以塑料、制刷业为主,“十二五”期间,范岗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8家增长到40家,产值也由9.87亿元上升到35.5亿元。
特色产业集群正衍生出一个个特色小镇。村民胡万红说:“在镇上有房住、有活干、有钱挣,谁愿意丢下孩子和老人到外面打工?现在,还有许多原本在农村的群众也开始来镇上上班,在镇上生活。 ”据了解,目前,桐城市正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构建“特色县城、风情小镇、秀美乡村”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就业不离家
周边山环水绕,长条麻石铺就的七巷十三弄,弄间一幢幢修旧如旧的清末民初徽派晥系建筑……在新镇区,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特色的孔城老街是桐城市江北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最原汁原味的老街。老街上,餐饮、土特产店及特色旅游纪念品店等鳞次栉比。走近孔城,一个风情小镇显得生机勃勃。
曾经多年生活在孔城老街的居民汪学宏说,要不是因为发展旅游,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宽敞明亮的居民小区。
近几年来,围绕孔城老街保护开发,该镇将满足旅游接待与加速城镇化同步推进。镇政府对镇区道路全面提档升级,把镇区原来的三纵四横道路扩展为五纵十一横,同时加以硬化、绿化;投资3.8亿元打造集零售、批发、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孔城综合大市场,涵盖农产品交易、建筑建材、家具家私、小商品市场、物流配送等五大功能区;优先开通了桐城市区的公交线路,游客和村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搬进新居的居民们纷纷告别面朝土地背朝天农耕生活,在镇上从事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旅游配套产业。一批传统工艺如衡器店等起死回生;米饺、孔城水碗等特色美食重新兴起;一些周边农村的农民也开始来到镇上经商、就业、安居。一个新兴的城镇就此崛起。
镇在景中,景在镇内。去年孔城老街共接待旅游者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余万元。今年“五一”假期,孔城老街三天就接待了2万人次,创造历史新高。随着孔城老街景区的持续火爆,景区招商也出现了“一铺难求”现象。自今年以来,景区内共引进餐饮、酒吧、特色小吃、咖啡吧以及茶楼等20多家业态店面。
城镇特色化
和孔城一样,桐城市嬉子湖镇同样依托旅游资源发展为三面环水的半岛风情小镇,吸引了大量本地农民从事农家乐和其他旅游相关产业。
2015年,嬉子湖镇旅游总收入达1亿元,占全镇地区产值20%,带动上千农民就业。目前,该镇正在建设一个2000余人住居的全国典范小城镇。一期项目已完工,二期项目已完成土地征收和拆迁,建成后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届时,通过绿色长廊工程,将沿线的风情小镇、蟠龙湾、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以及各个新农村建设点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全域概念的旅游小镇。
桐城市经信委负责人桂祖武介绍,特色产业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特色小镇又为特色产业的聚集和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撑。因为人居条件的改善,现在,小镇不仅聚集了大量当地农民,还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小镇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特色小镇也有大作为。
为了加快城镇化步伐,桐城市每年还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引导扶持企业技改、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先后培育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丹凤科技园、鸿润羽绒家纺等一批产业集群,基本实现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
“现在出门就可以坐到公交车。超市、公园、环卫工,城市里有的镇上全都有。 ”城镇居民张双应高兴地说,他现在是不进城市的市民。
据统计,去年,桐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4%。 12个镇中,省市级扩权强镇8个、省级中心镇4个,产业集群专业镇有6个。
·记者手记·
近年来,桐城市充分发挥区域和特色产业优势,坚持产镇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衍生出一批特色小镇,有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张荷香8月2日晚10点多钟,在桐城市救助站里,来自河南省宝丰县周庄镇的居民余红玲,抱着失踪一年多的聋哑儿子小浩,激动得泣不成声。小浩的亲戚一个劲地说:“谢谢桐城救助站,谢谢所有安徽好...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