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月来,年届六旬的桐城市孔城镇水利站站长崔胡根,一直为抗旱奔忙在田间地头。由于天天暴晒,他更黑了——抢水夺粮“老黑头”

安徽日报 2013-08-19 00:27 大字

■ 本报记者 胡劲松本报通讯员 潘月琴

8月15日早上7点半,桐城市孔城镇南口村。记者见到崔胡根时,他正在给村干部打电话:“昨天的一级站提水怎样? ”“高温无雨还要持续几天,今天赶紧找人为渠道清淤,做好二级站的提水准备。”虽是清晨,田里的露珠和汗水早就湿透了崔胡根的衣服裤子。一大早,他就到红庙等3个村查看水田和渠道情况。记者看到,老崔的军绿色球鞋上沾满了泥。

8点多,刚踏进办公室,几个包片的技术员就汇聚到一起,向老崔汇报情况。“就按大家汇总的情况报水利局。一人去姜坂圩,两人跟我去虎山站。”崔胡根站着一边大口喝水,一边招呼着人往外走。

58岁的崔胡根,是孔城镇水利站站长,负责全镇的水利工作。他从部队转业回来后,一直在水利站工作,至今已有24个年头。孔城镇的耕地接近10万亩,持续一个月的干旱无雨,使近半数稻田近乎龟裂。一个月来,他一直忙碌于田地和沟渠间,本来就黝黑的皮肤晒得更黑了,群众送他外号“老黑头”。前不久,在去虎山站的路上,崔胡根一路都在盘算如何重修这座抗旱排灌站。同行的古井村杨支书说,村里在外打工的多,在家的劳力少。崔站长就跟他一起做村民及周边种粮大户的思想工作,希望大家筹资筹力,同时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目前,镇里拨付的抗旱资金加上村民的筹资已基本到位,可以动工抢修了。

9点40分,虎山抗旱排灌站。崔胡根安排的维修员正在站房焊接灌溉设备。这里的机器和沟渠自1978年大旱以后不大使用;后来虽遭遇几次干旱,都没有今年的旱情重。不远处的古井村村民,正在清淤筑坝。该村刘大冲村民组有19户83人,除了外出打工的和儿童,60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齐上阵,抢修年久失修的排灌机器、为渠道清淤。

“多亏了崔站长。只要齐心协力修站房,单晚稻保丰收没问题! ”64岁的村民刘为中一边挑着土一边告诉记者。

“有了水,大家按照旱情严重程度先后浇,可不许吵架啊。”崔胡根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给筑坝的村民帮忙。

将近11点,崔胡根又赶到光明排灌站,看到挖掘机已清出1公里左右的沟渠,他憨憨一笑说:“下午安装好抽水机就可以提水灌田了,可以缓解2000多亩良田的旱情呢! ”

中午回到家时,已经是12点半了。刚端起饭碗,就接到一个电话,称十来里路外的复东村有几个村民为水源发生了争执。老崔放下碗筷,急匆匆开车到现场调解去了。

下午4点,崔胡根又赶到市水利局,向抗旱服务队借了两台水泵。 “南口片的旱情严重,村民都喊缺少抽水设备。早一个小时送过去,就能多抢回一分损失。 ”把设备搬上车,崔胡根又匆匆消失在路上……

新闻推荐

铸胎掐丝珐琅一抹蓝釉溢光华

将一根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铜丝粘于器物的表面,不难;然而如果把成千上万根铜丝一一粘于铜胎表面,构成特定图案,你能想象吗?在位于桐城市的安徽佛光铜质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当了十年工人的小方可...

桐城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桐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