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城桐城的一角有一座并不显赫的小镇以厚重的文化底
在名城桐城的一角,有一座并不显赫的小镇,以厚重的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遗存、独特的古建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近水楼台“甲”天下
■ 本报记者 蒋莉 晋文婧
◎水运通衢达九州◎
孔城得名是因城之北水系丰富,有鲁王河、吕亭河、木桥河等,桐城唯一水运孔道是为“孔”字之源。依水之孔道命城,故曰孔城。古时水道多为军事所需,明清以后,逐渐发达的商业让这个近水城镇先得天时地利的优势,发展起来。
孔城老街是华东地区现存最长的老街,全长2700米,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走在老街上,茶楼、当铺、钱庄、药房等等老房舍映入眼帘,皆为青砖灰瓦,布局规整,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老街上的一砖一瓦一石,正是那些繁华岁月的见证。据了解,现存建筑大都为清咸丰的晚清及民国时期建筑,临街为商业铺面,后堂为宅室房间,多呈数进四合院式二层砖木结构。其中临街商铺621间,面积近1万平方米。商业门面房主要集中于老街中轴线上,少量分布在河港码头或街巷结合部。专家表示,古镇老街格局最迟应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街纵穿南北,迂回曲折;铺面相对排列,鳞次栉比;中铺麻条石街心路面,间引几条小巷与街后埠头勾连,属典型的商贸重镇类型。目前,街上的商宅大院有黄家、蒋家、姚家、郑家等大屋。
老街绵延数里,商业分类细致,从而产生了与别处商贸重镇迥异的“甲”文化。孔城老街的甲首先是区域概念,即一个地域范围的意思,每甲相对独立,具备防御功能,夜晚栅门紧闭,互不通行,是一个独立的城堡;其次是功能概念,每甲有每甲的功能,这在全国老街中实属罕见,如一甲是传统手工艺,二甲是布匹、药材经营,三甲是书院文化、商贾大户,四甲是政治、经济中心,五甲是小吃、京货,六甲是米行、酒坊,七甲是柴市、猪集,八甲是鱼行、菜市,九甲是茶楼、货运(九甲东头就是码头,为挑夫通道),十甲是客栈、旅馆。
2011年5月,经过修复后的桐城老街正式开街纳客,孔城当地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秋石的传承人方根友也选择回到老街经营一家店面。古镇的特色产品重现老街,古老的家传手艺重新展示,让这座古镇的形象日渐清晰起来。
◎雅俗共生遍地赏◎
明代以后的桐城,除一般商业铺面和民居外,颇具功能特色的还有礼制性建筑宗族祠堂,儒家教育活动场所,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不同类型的各类古建筑。孔城镇外联办主任吴春富描绘孔城老街曾经的生产生活盛况,堪比一幅“清明上河图”。
儒家、道家、佛家、伊斯兰教、戏剧戏曲共生共发展,是孔城古镇的奇特景象。元明以来,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孔城地方民俗民间文化逐渐形成,“东岳庙会”、“火神庙会”是江淮间罕见的、典型的大型民间文化盛会,其内容所表现的是商业古镇多元文化组合的浓郁乡土风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传统化特点。作为黄梅戏之乡的孔城,民间戏曲相当发达,复建于清初的“万年台”是古镇大型露天剧场,每到节庆期间,戏曲表演经旬累月,观众如潮。如今万年台已经不复存在,但其遗址依然昭示着这里曾经繁华的市井文化。
如同桐城既有扎根民间的 “桐城歌”,也有着流芳史册的“桐城派”一样,孔城镇发达的市井文化之侧,同样有着书院文化的浓厚气息。
“东南滨水,民秀而文,历出闻人”,说的是桐城。孔城作为桐城当时高度发达的一块区域,是这句话的最好佐证。公元1840年,戴钧衡等人倡议在孔城筹建书院。因“今之孔城,即古桐乡”,故称桐乡书院。经过近十年的经营,桐乡书院声名鹊起。 1850年,罗惇衍在 《桐乡书院记》中高度评价道:“今天下府州厅县,盖莫不有书院矣。 ”在桐城县治东三十里孔城镇中街,即为桐乡书院故址。 1906年,桐乡书院改办桐乡高等小学堂。美学家朱光潜曾在自传中写道:“到十五岁才入‘洋学堂\’(高小),当时已能写出大致通顺的文章。在小学只待半年,就升入桐城中学。 ”此处“洋学堂”,即指桐乡高等小学堂。此外,家住六甲的中国计算机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慈云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外公——杨隆寿等都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
以商业文化为基础,以水乡风情为特征,以市井民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殊类型,构成了孔城古镇的文化基础;而“桐城派”在此地教化桑梓,令古镇雅俗共生,文脉流长。
◎老街新生文脉传◎
如今,老街居民大多已经搬迁到附近区域,老街正在以保护开发的形式重整一新,对游客开放。 1800多年历史的老街,如何在今人手中得以传承?
目前,孔城当地聘请文物及建筑专家对位于老街一甲、具有150多年历史的石达开族屋的价值进行论证,花费一年时间进行了精心修复;同时挖掘桐城派历史文化,投资1000多万元于老街八甲刘开故居遗址旁建设了占地面积达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明东文化园,内设桐城派展览馆、书画创作室等,老街旅游又多了一张“名片”;此外,还弘扬佛文化,充分利用有小九华之称的名山藻青山与桐梓山白云寺建设佛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了八甲福缘庵大殿,重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水乡名庵痘神庵。老街成为孔城镇上的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发展老街旅游同时,孔城的城镇建设同步进行。近年来,该镇完善和配套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张了城镇规模,镇区建成面积达5万平方米,常住人口达2.5万人。当年繁华的老街一带成为布局中的老街旅游区,此外还有商居区、政务区、工业集中区等。
在镇新区建设的占地面积达100亩的莲花河公园,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休闲的好去处。镇文化站及村图书阅览室硬软件建设,发挥文化启智功能,每周免费开放。古镇上的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民间艺人及文艺爱好者广泛参与,老街老年腰鼓队、十番锣鼓队、黄梅戏演唱队以及龙灯队等,周末在老街及镇区开展活动,逢年过节更是让老街内外充满喜庆气氛。
孔城镇外联办主任吴春富介绍,为建设文化强镇,促进旅游发展,孔城镇还拟在老街一甲地段恢复修建万年台,为文化娱乐活动提供载体;恢复传统火神庙会,集聚老街旅游人气;开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城派鼻祖戴名世墓,一方面是增加旅游新看点,一方面是维护好孔城悠久历史文化的根基。
古时桐城有“九州通衢”之称。开放包容的格局也造就了孔城这座小镇兼容并蓄的历史积淀,横街四通八达,保甲户户为营,镇上群贤并举,可谓江淮之间的一颗明珠。
孔城老街。本报记者 晋文婧 摄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胡劲松本报通讯员 胡艳凌“如果没有村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的帮助,我不仅拿不到赔偿,还不知道要受多大的气! ”日前,桐城市金神镇玉嘴村的张某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在铜陵务工,因厂方技术员...
桐城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桐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