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晚清秀才到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皖东晨刊 2015-08-28 15:12 大字

[摘要]重温皖东儿女浴血抗战的历史,讲述峥嵘岁月的抗战故事

1940年3月15日,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本县半塔附近的张王郢成立,经过民主选举郑伯川当选为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郑伯川上任后带领根据地人民开展生产运动,率先办起农业生产互助组,成为全国最早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民主人士郑伯川当选县长

1940年3月15日,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决定,撤销来六办事处,复设来安、六合两县抗日民主政府(半塔仍归来安县管辖);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本县半塔附近的张王郢成立,经过民主选举郑伯川当选为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郑伯川生于来安,幼年开始读书,22岁考中秀才,废科举后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求学,毕业后受聘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今武汉大学)。1926年,他应家乡人士邀请回乡办学,先后任教员、督学及教育局局长。1929年至1937年,又先后担任安庆女子职业学校教员、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教员及潜山县教育局局长。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到家乡来安。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主张,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深表不满。当时由于根据地受到敌人的封锁,物资匮乏,他不辞劳苦多方奔走,为根据地军民筹集了210多石大米和250多套棉衣。1940年春,他经郭述申介绍,正式参加民主政权工作。

来安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犹如一缕春风吹拂民众心怀,根据地人民抗日的热情更加旺盛。

大众文艺激发民众抗日热情

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大众文艺活动,1942年初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津浦路东区党委向全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任务。活跃在来安县地区的大众剧团积极响应,决定将剧团一分为二。第一团团长孙琤,副团长郭民,音乐指导员管荫深,主要任务是上演话剧;第二团团长兼政治指导员张泽易,副团长陈真,主要任务是上演新编民间戏曲。

张泽易根据刚破获的一起敌特在连队组织叛逃事件,创作两幕小剧《一念之差》,新剧本编写出来了,选用什么样的曲调,颇有一番争议。有人提议泗洲小戏,有人主张河南坠子。张泽易则认为,这些曲调都很好,但缺乏广泛群众基础,不可能被皖东群众所接受,坚持要用路东一带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洪山戏。有人担心洪山戏是为祭祀拜神所用,即使有些剧目也是宣传迷信的唱本,演现代戏不太适合。这种相持不下的争论上报到新四军军部,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找来二师师长罗炳辉和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商讨。罗炳辉直言不讳说,曲调都人编的,它能为祭神拜佛用,为什么就不能为抗日宣传服务?范长江也同意罗师长的意见。洪山戏就定为了二团的唯一剧种。《一念之差》,由何秋征导演,及时配合了军分区召开的公审大会。上午刚开完公审大会,晚上戏就演出了,受到领导、群众一致称赞。

1943年3月,为了配合地方教育改造二流子,剧团排演了张泽易新编剧《生产战线》,何秋征作曲并导演。戏的内容来自生活实际,采用洪山戏曲调,演出效果较好。1943年5月,大众剧团奉命到天(长)、高(邮)地区的铜城镇作五场救灾公演。当时剧团只有19 个人,服装、道具、布景全部要在当地借用,工作量之大、任务之紧迫难以想象,通过全团上下团结奋斗、忘我拼搏,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公演任务。

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十五团在半塔保卫战胜利后合影。(资料图)

半塔保卫战巩固抗日根据地

半塔保卫战是新四军在抗战时期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的一次反摩擦斗争,有力的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抗日政权。当时,桂系顽军李品仙(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和江苏的韩德勤,从东西两面夹击皖东新四军和根据地的民主政权。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集中主力于津浦铁路西,先反击威胁最大的李品仙部,以巩固路西阵地,然后再挥戈东向,击破韩德勤的进攻。根据这一决定,罗炳辉、陶勇等同志于1940年3月上旬率主力驰援津浦路西。韩德勤趁新四军路东空虚,发起对以半塔集为重点的全面进攻。敌兵力共有10000多人,武器装备良好。而守卫半塔集的兵力只有500多人,加上外围部队总兵力约3000人,其中还包指两个学生队、一个女生和少年队,大部人员没有枪。

1940年3月21日拂晓,韩德勤派代号为‘梅九部队“的两个团,首先从半塔集东北向我接近,中午时分,抢占了半塔集西北制高点光山,完成了对半塔集的包围。当时我五支队指挥机关所在地苏营和半塔集之间的通路也被敌人封锁。五支队副司令员周骏鸣同志当机立断,亲率特务营由半塔集西北山后,隐蔽接近敌人,并令驻守半塔集的教导大队从正面配合,向敌人突然发起冲锋,迫敌退至贾大山,我军重新控制了制高点。

1940年3月23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同志电令苏中挺进纵队兼程前进,增援半塔集。这时,我路西同桂系顽军李品仙的战斗已获全胜。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和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率主力兼程东返。1940年3月27日,到达半塔集西南四十华里的张山集。韩德勤得悉我东西援军逼近,仓惶后撤。

1940年3月29日,我军分三路全线反击。罗炳辉同志率五支队一部,陶勇、卢胜、梅嘉生等同志率苏皖支队,从中路突破,直插半塔集东北的王店集、莲塘、张公铺一带,与韩顽常备第十旅激战,将敌击溃。我五支队十团乘胜向西北追歼逃敌,与韩顽秦庆霖部三个团激战,打得敌人大败。新四军四支队七团、十五团在半塔集东南配合叶飞部队向韩顽独立旅发起攻击,把敌人一直赶到三河右岸。至此,半塔集保卫战取得了完全胜利。

(徐 舟)

全国最早的农业互助组来安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管辖的区域内,民主政府就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劳动互助运动。1941年,来安县张山区仙山乡团山村和半塔乡大余郢农民积极响应民主政府号召,率先办起农业生产互助组,成为全国最早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团山村互助组,共12户56人,劳力25人,耕地720亩,组长由该村贫农区农抗理事长陈明山兼任。大余郢互助组,21户99人,劳力45人,耕牛19头,耕地982.4亩。因组长骆腾云办互助组积极带头,领导有方,所以人们都亲切地称该互助组为“骆腾云互助组”。互助组坚持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统一调配劳力和畜力,安排劳力支援前线,军烈属的土地得到了适时耕种,同时还改造了二流子和懒汉。1943年在来安县召开的群英大会上,两个互助组先后被评为县模范互助组,各得奖励大牯牛一头。后来,骆腾云互助组越办越好,被誉为“华中解放区互助合作运动的一面红旗”,骆腾云被评为劳动英雄。在这两个互助组的带动和影响下,来安县民主政府管辖区内70%的农产组织起互助组,殿发乡有86%的农户加入互助组。民主政权北撤转移时,骆腾云带领30余名互助组成员随军北撤,他们每到一处都积极宣传互助合作的好处。1949年1月,来安县解放了,骆腾云返回家乡,很快又把互助组恢复起来,成为解放后滁县地区的第一个互助组。

新闻推荐

确保春运道路畅通

□ 储亚林 胡瑞琨本报讯 随着春节的到来,客运高峰正在逼近,为了消除道路安全隐患,确保春运期间公路安全畅通,潜山公路管理部门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公路桥梁性...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