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手印留下的“好人书记”——记省农委经管总站下派干部、寺前镇中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旭本

太湖周刊 2014-09-26 18:39 大字

本报记者叶玲玲

2012年,他两年下派期满,本可以揣着优异的成绩回到省城,过着令人羡慕、又能顾上家的日子。可一纸按满红手印的信,却改变了他的决定,让他选择继续留在那个山高路远的山村。当年,得知他要走,村民们联名写了请求他留下的信, 40多位村民代表在信上按下红手印,用最朴实、最诚挚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不舍情怀。面对一个个红红的手印,他明白其中沉甸甸的分量,毅然决定舍小家顾大家。 

“我是农民的儿子,与农村有着割舍不下的感情。”他把这份浓浓的情融入了农村的山山水水,“村民们太淳朴了,总是想着能为他们多做点什么,心里就多一点欣慰。” 

他,就是省农委经管总站下派干部、寺前镇中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旭本。他连续两批作为下派干部,在中河村一干就是4年多。他忠心耿耿、无私奉献、心系群众、廉洁自律,在村民眼中,用最接地气的话说——“是个好人”。

一腔赤诚促民富

中河村是寺前镇沿赤北路进山的第一村,一边是深山僻壤,一边紧邻花亭湖水库,集山区和库区于一体。全村辖21平方公里,10个组560户,2000多人。 

2010年3月,吴旭本作为安徽省第四批下派干部中的一员,来到了这个对于省城来说,略显偏远的小山村。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甚至连当地的话都听不懂。吴旭本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沉下身子,开始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整整一个月,他没有回省城的家,每天白天走村入户,与村民组长、村民代表、老干部、老党员、能人大户座谈,晚上就在村里给他安排的宿舍里梳理发展思路,为的是想早日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一个月的走访调研下来,我觉得产业发展滞后是中河村贫困的关键短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村里有大好的山场资源,要想改变贫困的面貌,就得发展主导产业。”吴旭本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认为将茶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较符合村情民意。随后,他帮助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1416”设想,即培育1个新型主体——合作社,新发展良种茶园400亩,建设一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实现人均增收600元的目标。 

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了,要发展产业,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太落伍了,得转变发展思路,走规模化发展路子。吴旭本把现状分析给大家听,建议村里带头干,给农户做示范。2011年,村里决定把100亩荒山开垦出来种植茶叶。在高山上开荒,难度可想而知。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开荒日子里,吴旭本一有时间就到山上去,和村民一起割芭茅,砍杂树。一人深的芭茅常在他身上留下左一道右一道的伤痕,他照样不耽误活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于在荒山上成功栽下了茶叶。看着亲手开荒种的茶叶,吴旭本舒展了眉梢。有了这个“火车头”,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开始规模种植茶叶。目前,全村几乎家家种茶叶,共有700余亩,其中集中连片的茶园有200多亩。发展产业的热情调动起来了,他又引导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合作社,吸引40多名村民入股,并指导合作社注册了“河康”牌商标,走品牌发展之路。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吴旭本和村两委成员看到了茶叶加工市场的前景。今年,该村投资60多万元,启动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明年采摘新茶时,加工厂将正式启用,年产值可达30多万元,既能方便群众又能增加收入。至此,该村茶叶产业发展真正成为其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不仅如此,吴旭本还发挥选派单位优势,积极争取实施支农项目,先后引导村民发展瓜蒌示范片40亩、松杉林100多亩、油茶示范片100多亩,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黄栀子近100亩,让特色产业在该村蓬勃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他吃得苦,把村里的事当自己的事办,给村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气象。”该村党总支书记程其学说。

殚尽竭虑解民忧

“吴书记心里有我们。只要是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他都及时想办法解决。”该村河冲组村民梅志凯说起吴旭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我是真心实意想为他们办点实事。”看到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还有一定困难,他忧虑万分。他靠步行深入每一个组,到户了解老百姓想办的事、想解决的难题。即使最远的组要走上2个多小时,他也不说累。 

老牌柳通向隔壁潜山县水吼镇的一条公路常遭水毁,那可是两县农产品交易的重要通道,茶叶、生姜、中药材、瓜蒌都要从这里运过去。吴旭本多次乘车或步行来到这条路上,察看路况,帮助疏通涵管,并争取资金对这条路进行改线修复,确保这一沟通两县的要道畅通。 

中河小学虽然只有几十名学生,但让学生有较好的上学环境,一直是吴旭本和家长的心愿。该村大部分组都属山区,学生上学路远,必须在校住宿。“都是那么小的孩子,要让他们住好、吃好、课外生活过好。”他先后争取项目,为学校硬化了运动场,实施了人饮工程,对教学楼进行了维修加固,扩建了学校食堂。 

4年多来,他和村里共争取资金600多万元,实施了“村村通”、移民后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好乡村建设等项目,修建道路,新建沼气池、垃圾池,治理脏乱差,完善水利设施……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读书难、饮水难、灌溉难等问题,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吴旭本对村民个人的事情,也总是想方设法去办。他帮困难户申请低保,帮五保户解决食宿困难,帮大病人员申请救助……从不嫌烦。71岁的村民刘炳炉身体残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孩子在外务工,长年只有他和老伴在家,一家人生活并不宽裕。吴旭本到他家走访时,得知他的残疾证是以前评定的等级,没有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就带着他到相关部门进行重新评定。吴旭本为他付车费,搀扶着他上下车,到相关部门办手续,就像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经重新评级,刘炳炉享受了残补金等优惠政策,生活条件有了改善。除了帮忙解决困难,吴旭本还常自己掏钱给他们。一百、两百地给,他也记不清一共给了多少。虽然他的工资也不高,还要养家,可他总是说:“自己过紧点,没关系。”

廉洁奉公赢民心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个月在村里要住20多天,忙的时候一个多月都不回家。” 

“他有吃不完的剩饭。每次吃剩下的饭,他都叫别倒掉,第二餐再热给他吃。为了节省,他有时候自己从县城买一大包馒头来当早点。” 

“他从家到村来回都是自己搭车,出差住宿坚持自己掏钱,碰到困难的村民一起坐车还帮他们付车费。” 

在该村,说起吴旭本工作踏实、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没有村民不交口称赞的。 

作为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旭本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坚持带好头。为实现村级工作正常化、规范化,他把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紧拎在手,牵头制定了值班制度、例会制度,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让村民到村部办事随时能找到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确保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公平、公正、公开。这些制度,他都是带头执行,毫不含糊。村里的大事小事,他也总是走在前头。 

他在工作上严谨,在生活上却是个“马虎人”。他从不乱花公家一分钱。他住的宿舍不到15平方米,一床、一桌、一布衣柜,布置得十分简单。除了一个吊扇和一台自己带来的工作电脑,房里没有其它电器。他平时在学校食堂搭伙,每学期结束,都会按时一分不少地交上伙食费。 

“自己对家庭确实付出的太少了。”提起家庭责任,已经能说一口当地乡音的吴旭本觉得有一种愧疚感。的确,4年多来,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村里,在家呆的天数屈指可数。孩子还小,上学这几年,他没时间接送、没时间过问学业、没时间陪孩子玩,全靠妻子一人在家操持。 

“当初留下他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矛盾,毕竟他家孩子小,妻子有段时间还没工作,他是家里的‘主心骨\’啊。可这是老百姓的期盼。”该村原党总支书记梅义璋敬佩地说,“当时他能选择留下来,真是了不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4年多来,中河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吴旭本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村干、优秀党务工作者。吴旭本深有感触地说:“这段下派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会让我受益终生。”

新闻推荐

坚守传承制土陶

晒泥 拉泥 装窑 龙窑 制坯 成陶 晒陶◆本报记者刘辉文/图10月5日,记者慕名来到毗邻的潜山县痘姆乡采访传统的土陶手工制作技艺,为依然坚守在这里的师傅们致敬!精湛的土陶制作技...

潜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潜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