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守传承制土陶

太湖周刊 2014-10-31 18:38 大字

晒泥 拉泥 装窑 龙窑 制坯 成陶 晒陶◆本报记者刘辉文/图

10月5日,记者慕名来到毗邻的潜山县痘姆乡采访传统的土陶手工制作技艺,为依然坚守在这里的师傅们致敬!

精湛的土陶制作技艺

当记者8点半走进陶瓷厂区时,只见厂区除了几间青砖水泥建起的办公用房之外,其余厂房全都是土砖灰瓦盖成的土坯房,一眼看上去依旧是农村六七十年代那种原汁原味的建筑结构和传统风貌,更凸显了如今依然在这里坚守制作土陶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技术。

同时,这里的工人也早已忙碌了起来。有的在聚精会神地制作各种陶器,有的将做好的陶器搬到室外晾晒,有的用板车将和好的泥巴拉进各个土陶制作间,有的将晒干的陶罐逐一送到师傅手中进行装窑,有的将已经烧好的陶器进行捆绑,有的在百余米长的“龙窑”外煨柴生火……

在采访中,最吸引人、最感兴趣的就是土陶的现场制作。

在每一排比较低矮、光线不足的制作室里,有3-5个制作位,而且每个师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生产陶器的需要,会制作不同的土陶器具。

“目前,整个厂区的师傅大约30人,除了少数几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以外,90%以上的土陶制作师傅均已年过花甲,一干就是五六十年了,极具丰富的制陶经验。”厂里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每一个厂棚转了一圈,看见许多师傅的姓名、年龄、艺龄、特长以及痘姆陶器制作知识均已做成标牌悬挂在墙壁上,让人一看不禁为之崇敬和感动。

在一个厂棚里,记者全神贯注地目睹了一位制陶艺人完好地制成一件陶罐的过程。他从泥堆中取下一块偌大的黄色泥团,堆在固定的水泥板上,用手反复地精心揉捏,将泥团中的颗粒、石子等杂质全部清除,并将捏好的泥团放置在飞速运转的陶车上,双手不停地拿捏、掌控,不到几分钟的时间,泥团就神奇地变成了一个陶罐的泥胚,直至变成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在透过室内阳光的映照下,陶体显得极为细腻平滑、圆润柔和、浑身发亮。

现年72岁的王金运从15岁就开始从事土陶制作,现在最擅长的就是砂窝、陶罐等陶器的制作。五十多年的制陶生涯,不仅磨练了他任劳任怨的一生,而且成就了他技艺精湛的一生。他默默无闻地爱上了制陶、乐于制陶、忠于制陶,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历史的延续和定格的传承之中,熠熠生辉。

“从60年代到现在,做一个小型陶罐,每一个的工钱从当初的一块钱左右到现在一块四至两块钱不等,工价比较低。如今,起早摸黑,每天也只能做五六十个陶罐,工钱一百元上下。”浑身沾泥的王师傅一边揉泥一边跟记者搭讪着。不时,又将放在长形木板上晾晒的陶罐搬进屋里,整齐划一地摆好。

“表面上看起来,做好一个小小的陶罐不费什么劲。实际上,程序很多,对‘水洗泥\’的质量要求也很高,从揉泥、做坯到装柄、制盖、上釉、闷青色等,一共有七八道程序。所以,一天忙到晚,除了苦累不说,技术还要求高、劳动强度比较大,却挣钱还不多。”

“而比较复杂的制陶大体有14道工序,即找土-晒土-碾末-备料-揉泥-除杂-摸底-接坯-晾干-上釉-晾全干-进窑-成品-出窑。”62岁的潘国祥师傅经过46年制陶岁月的洗礼,尽管两鬓花白,但精神依然矍铄,技术相当娴熟。

“正因为如此,现在从事土陶制作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少了。加之受到工业制陶的冲击,手工制陶就更加一落千丈。”王师傅深有感触地说,“恐怕以后就很少有人来学这一行了。”

据了解,这种传统的土陶制作技艺在全省来讲,也是寥寥无几,急需加以更好地保护、发展和传承。这也难怪“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已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悠久的土陶制作历史

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据史书载:“神农作瓦曰陶。”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陶埏》中对陶器工艺有这样的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

痘姆乡自古以来就有“皖西南陶瓷之乡”美称。据《潜山县志》载:痘姆生产陶器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唐代也很有名气,窑烟袅袅,千年不绝。《新唐书》载,舒州同安郡(今潜山)的“土贡、酒器”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陶瓷酒具三年一贡。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道:“舒州杓(陶器酒具)力士杓,李白与尔同死生。”

但由于受到民间“工匠不入史”所制,在清朝之前已没有确切的记载,到了乾隆中期,时姓艺人广招门徒,迅速带来了制陶技艺的蓬勃发展。咸丰年末,唯孙国雍、储水生等八大户共同经营直至1953年。而后,历经多次整合,直到七十年代,制陶业达到了辉煌时期。这里制陶厂发展到100多家,陶器从业者近万人。但随着工业制陶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大批制陶艺人纷纷弃艺改行。如今,仍然执着地坚守在手工制陶一线的这群人,不禁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薛家岗遗址中的“活文物”。

据了解,“痘姆黑陶”被称为民间制陶一绝。它是利用独特的柴窑技术进行渗碳工艺经1300度高温烧制而成,由具有数十年成功经验的“把桩”师傅带领经验丰富的班组团队才能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唯一添加的物质就是水。其工艺主要体现在选泥、制坯、烧制环节上。一般来说,制作一件成品陶器,周期达25天以上,需要万斤松枝在“柴窑”中烧制。

其烧制成的陶器品胎质细腻,叩叩有声,万年不腐,质地致密且有细微气功,透气而不透水,被称之为“会呼吸的土陶”。总体上具有“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四大特点。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煨、炖、煲之内的器皿,具有优良的储能聚热特性和天然的吸附分解功效。

如今,这里生产的砂锅、水缸、花钵、米坛、酒坛、泡菜坛、药罐子、煲汤罐、古乐器等十余个品种的陶器深受人们青睐。如手工土陶油壶储存香油一到两年不变质,“土陶水缸”还素有“生态冰箱”之称。

如今,前来制陶基地欣赏、购买土陶的各类人群也络绎不绝,得以启迪。

新闻推荐

虞爱华在欢送全国劳模赴京受表彰座谈会上强调大力弘扬实干创新奉献精神

实干:用实干创造业绩、以实干赢得尊重、因实干获得荣誉创新:不断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奉献: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怨无悔本报讯“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安庆市...

潜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潜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坚守传承制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