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资源聚起来 抱团拔“穷根”

安徽日报 2016-04-29 14:43 大字

■ 本报记者 胡劲松

“去年起,给合作社里的养殖户做工,每月工资1800元。加上儿子媳妇的打工收入,今年我们家就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脱贫合作社好! ”4月18日下午,村民刘爱国一边在亿诺生态养殖厂鸭棚内干活,一边告诉记者。

刘爱国是怀宁县秀山乡蒋家楼村村民。一家六口人全靠儿子一人在外打工。老两口在家帮助媳妇带两个孙子,全家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作为一个远离城镇、没有工商业基础的典型农业村,蒋家楼村有贫困人口138人。

为了帮助贫困农民尽快摘掉穷帽子,“我们引导贫困户组织起来建立脱贫合作社,把扶持政策、资金和贫困户的人力、土地资源聚合在一起,推动共同脱贫。 ”村支部第一书记刘磊说。

利用当地优良的生态养殖条件,村两委出租2.3亩闲置荒地引进亿诺生态养殖厂。以生态养殖厂为核心,当地组织贫困村民成立脱贫合作社。养殖厂投资100万元建立了蛋鸭养殖基地,并进行鸭蛋深加工,而贫困村民以投劳为主加入合作社,收入大幅增加。现在,基地的用工绝大多数都来自建档贫困户,仅基地所在的刘畈村民组就有19个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原来田里的秸秆不是就地烧了就是挑回家做柴火。现在,合作社全部收起来垫鸭舍,每担能卖5元以上。 ”刘爱国说。

蒋家楼村的恒泰生态种植园扩大规模时,需要大量建设资金。但企业因为刚起步,可抵押资产少,无法办得银行贷款,民间借贷成本又无法承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村两委引导企业与贫困户一起建立脱贫合作社:种植园作为产业扶贫基地,优先使用合作社的贫困户成员;村两委向上申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目前,种植园解决了20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左右。

根据与村两委的协议,随着效益提高,合作社每年来还将从经营利润中提留1万元,为村集体公益事业提供资助。

“脱贫合作社就是好,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男女老少都能干,一天就挣上百元。关键还可以从这里学习种植、经营经验,为自己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正在种植基地给桃树除杂枝的贫困村民张斗林说。

新闻推荐

把危险消除在第一道防线

■ 本报记者 胡劲松 鲍亮亮夏胜为7月5日早上,车还没开出怀宁县城,随着天空划过几道闪电,大雨就像倒豆子一样落了下来,打在车顶棚“啪啪”作响,雨刮器已经开到最大,但还是很难看清前方。经过一...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