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危险消除在第一道防线
■ 本报记者 胡劲松 鲍亮亮
夏胜为
7月5日早上,车还没开出怀宁县城,随着天空划过几道闪电,大雨就像倒豆子一样落了下来,打在车顶棚“啪啪”作响,雨刮器已经开到最大,但还是很难看清前方。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记者终于赶到怀宁县平山镇鸣凤村的程家圩大堤。放眼望去,堤内堤外泾渭分明,堤外是漩涡不断、浑浊不堪的皖水;堤内是澄清平静的内圩水面。而隔开两个完全不同景象的是一条仅两米多宽的堤坝,一阵浪涌过来,记者能明显感觉到地面轻轻颤抖。就在这条不长的土坝上,还有几十户农家分散居住。
不远处,20多位武警战士和当地村民正密切合作,重复着取土、装袋、搬运、抛投的动作。地上的泥浆不时飞起,将他们裹成了泥人。
“程家圩是一个孤岛,进出就靠这6公里多长的圩堤。”镇长汪金生一边帮助大伙搬运沙袋,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 “一旦出现溃堤,却不是断了交通这么简单。 ”他说,程家圩是身后胜天圩的第一道屏障,而胜天圩附近有6个村1.8万多人,以及1.5万亩良田。一旦程家圩守不住,后果不堪设想。
平山镇西邻潜水,南邻皖河。其中,皖河的一条重要支流皖水穿越全境。在这个镇的南部,潜水、皖水和皖河合三为一,通过皖河干流汇入长江,而这个三水合一的交汇处就位于程家圩。
“程家圩本身其实只有几百亩田地,但因为是下游胜天圩的第一道防线,当地政府决心尽最大努力防守。”正在此带队抢险的武警安徽总队第一支队后勤处长张广州说,为了家园不受洪水破环,当地群众也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抢险中。“比如昨天傍晚,这里出现一个大管涌,我们军民合作,奋战10个小时,在凌晨用2000多袋沙袋终于把它堵住了。 ”
中午12时20分,一阵雷声响起,大雨又砸向了地面。就在这时,鸣凤村小庙组的堤段上响起一阵紧似一阵的敲盆声。 “有管涌了,赶紧堵漏。”负责该段安全的负责人程林在通知村民后,带领护堤人员立即投入堵洞行动中。
5人、10人、20人……几百米外正在短暂休整的武警战士也闻讯赶了过来,大雨中的队伍越来越大。军民齐心,其利断金。随着一袋袋石子在战士和村民手中接力抛入河水中,管涌变得越来越小。半个小时后,管涌成功被堵住。而这个时候,在场所有人身上全部湿透,早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我们村有三个大圩,防汛任务很重。其中,程家圩已经超过保证水位。但是,程家圩事关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不能不负责任把压力传导给他们。”鸣凤村党支部书记范周明说,大灾面前,不能计较你的我的,也不能分你的我的。守住了程家圩,就能把危险消除在第一道防线,确保下游群众安全无忧。
【记者手记】
危险面前看担当
在狂风暴雨下,在一条全线有几十处管涌、漏水的狭窄大堤上,没有一个人露出一丝胆怯。所到之处,记者体会到的是责任和担当,感受到的是保卫家园的决心和信心。为了夺取抗洪救灾的胜利,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奋战抗洪抢险第一线,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面对滔滔洪水,鸣凤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担当起保卫万亩大圩第一道防线的责任,为堤坝安澜而风雨无阻;武警安徽总队第一支队后勤处处长张广州,与战士们日夜坚守在圩堤上,家人住院却无法陪伴身边;鸣凤村支部书记范周明来回巡逻,四天四夜没睡过一个整觉;武警战士焦磊因长时间站在水里堵管涌,双脚肿胀发白;圩内的种粮和养殖大户主动放弃个人利益,舍小家保大家……
大灾当前,人人都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恪尽职守,我们一定能经受住洪水的考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胡劲松本报通讯员 方华7月7日下午5时,站在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农场圩与怀宁县石门湖相连的圩堤上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白茫茫的水面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水面上不断蒸腾着热浪,水中只有...
怀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怀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