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32位老人的一个家
[摘要]他们实实在在地付出着,只盼着老人吃得暖穿得暖心里暖
本报讯(杨大伟
见习记者
白萍)虽已立春,这几日依旧是寒风瑟瑟。春寒料峭,记者走进一户农家式庭院,院内几栋楼房建筑错落有致,前院空地上,数排大白菜、近两亩油菜地绿意盎然,不远处的屋檐下,一个老人手捧着茶杯,悠然地在走廊上散步。乡村的静谧一隅处,怀宁县黄龙镇敬老院便坐落在这里。
见记者“闯入”,不少老人从房里探出头,像孩子似地好奇观望。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拉住记者的手,“我们敬老院32位老人欢迎你来我们这里做客。”说这话的是黄龙镇敬老院院长程学结。
走进程院长的办公室,最先进入记者眼帘的就是靠在墙壁旁的一张简易折叠床,办公桌上没有电脑,几份文件材料摆放整齐,“2011年10月敬老院竣工,我就来了。”程学结退休之前是黄龙镇金河村党支部书记,“这辈子都在为基层服务,既然养老院需要人手,这些老人需要照顾,我就来试试!”
跟随程院长,记者走进一间房,摆放着两张单人床、两个衣柜、一台电视机和一些简易家具,房间内干净简朴,一位老人正坐在躺椅上抽烟,“这位是赵汪杰老人,五保户,双目失明,听力障碍,生活难以自理。当时敬老院建起来,他就住进来了。”程院长向记者介绍道。见有人来了,老人的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乐呵呵地说:“这里有的吃有的喝,好着呢。”
“赵老当时来的时候,瘦瘦小小的,看着真让人心疼。他来了之后我就天天变着法儿地做饭给他吃,你看现在赵老养得多好呀!”一位穿着长褂围裙的中年妇女说。
说话的“围裙大妈”是敬老院里的“大厨”,她叫杨秋云,今年52岁,掌管着院里30多号老人的一日三餐,“老人们吃饭不比年轻人,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咸淡要适中,荤素要搭配,烧的菜硬了不行,软了也不行。”杨秋云说。
杨秋云领着记者来到他们的库房,里面堆满了各样食材,有腌好的猪肉、鸭子等,她指着地上的白菜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种的。去年养了十头猪,收了300多斤菜籽油,能管院里的老人吃一段日子了。”
和前两年一样,今年春节,“杨大厨”没有回家给家里人准备年夜饭,从前一天就开始张罗开了。记者无意中注意到,杨秋云的左手上有一块不小的疤,“年三十下午她切菜时不小心弄破的,当时鲜血直流。”杨秋云的老伴心疼地告诉记者,望着台面上一堆鸡鸭鱼肉要处理,灶台里的火还未点燃,晚上十位五保户老人还等着吃饭,杨秋云到卫生所要了些创可贴,胡乱止住了血,就拿起菜刀“咚咚咚”地继续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文涛
见习记者
白萍)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乡村,这差不多是现在农村家庭的模式缩影。但是,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开始...
怀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怀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