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漫漫新闻路

安庆晚报 2014-03-20 15:12 大字

[摘要]汪 星

 

父亲汪植培,一生都与文字打交道,是靠笔吃饭的人。我去父亲家,进门常会看到他伏在书桌上,有时聚精会神地写新闻,有时全神贯注地读报刊;看到喜欢的文章,还会剪下来,装订成册。尽管父亲的一生很平凡,但他自从踏上新闻道路以后,勤勤垦垦,笔耕不辍,直到临终前,还在赶写报道。

父亲六十岁那年,因青光眼开刀住院,那段时间他最着急,因为眼睛被包扎,不能看报写文章,只要我去医院,他就抓住机会叫我把当天的《安庆日报》读给他听。父亲七十岁那年,腰椎间盘突出,不能长时间坐着,只好躺在床上看书,站着写文章。父亲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常问父亲:为何如此热爱新闻事业?父亲立马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我如是了解了父亲的一些生活片断和工作经历。

1958年,父亲从怀宁县干校教员的岗位上,调入《怀宁报》任编辑工作,从此,正式跨入新闻门槛。父亲当时才二十几岁,由于编辑部人手少,只能编采合一,分包版面,出门当记者,在家当编辑,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受锻炼。

1979年,父亲由怀宁县委宣传部调入安庆地委宣传部,从事专职通讯报道。四年后,调到《安庆报》工作,从事新闻工作的舞台更宽了。为了提高新闻专业知识,父亲参加了《人民日报》新闻函授学习。退休前几年,父亲将读书、评报作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父亲退休以后,参与了《安徽省志·新闻志》编篡工作;从1996年开始,参加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关工委老同志的那种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鼓舞着他。父亲觉得跟随老领导、老同志一起工作,与青少年朋友一起开展活动,是一种幸福的事情。他乐此不疲,义无反顾地做一名“老年志愿者”,一干就是十几年。

去年下半年,《中国火炬》杂志社邀请父亲去大连参加会议。正在住院的父亲特别激动,那段时间总盼着去大连看一些老朋友。医生劝他不要去,心脏不好不宜坐飞机。父亲患有糖尿病,出远门不方便,我们家人也不放心,他才打消去大连的念头。他把《中国火炬》发的两张获奖证书放在书桌上,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他都要介绍一番。一张是优秀通讯员证书,另一张是获奖作品证书。我故意逗他:这只是精神奖励,有啥值得高兴?父亲一拍脑袋,到房间拿出汇款单说,“有一千元奖励,忘记告诉你了,明天请你们吃饭。”父亲得意地笑了。

父亲写文章,先是打腹稿,然后洋洋洒洒一大篇,一蹴而就,很少再去抄一遍。现在报纸刊物要求作者用电子稿,不用手写稿。父亲不懂电脑,用稿纸写好后,偶尔叫我打字,帮他发给编辑。我若是忙,他就自己送到外面打字室打字。投稿后父亲总是嘱咐我,不要询问编辑能不能发表,不要去查寻稿费。

 

去年年底,父亲已是病入膏肓,不能下楼走路。那段时间,我常回家看望他。父亲告诉我,年底要写工作总结,关工委有位老领导的事迹很感人,以前没有报道过,他要抓紧时间写,投给《中国火炬》。我过几天回家时,他已写了几千字,叫阿姨送到外面去打字。再隔两天去时,他正打电话给打字员,叫她材料打好后装订三份。当时,我看着父亲的眼睛肿得不能睁开,衣服不能扣上,只能敞开着。我的心像被什么咬了一下,我预感父亲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三天后,81岁的老父亲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当我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关工委何主任时,他很惊讶,前几天刚写了一篇稿子,怎么突然去世了呢?

漫漫人生路,上下而求索。父亲在新闻这条路上奔波了60年,对新闻事业的追求从未动摇过,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从未停止过,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新闻推荐

因为爱,所以不离不弃

 

钱续坤

 

张海燕张群是怀宁县公路局一名普通的女工,可是提起她对公婆的不离不弃,患难与共,这在怀宁县城和安庆市公路系统那是有口皆碑。在丈夫因公去世后的日子...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漫漫新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