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在安庆
史可法(1601—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民族英雄,抗清将领。
史可法是桐城名宦左光斗的学生,崇祯八年至十四年(1635-1641年),他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江北诸军以堵截民变队伍。后升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提督军务,扼李自成军。因此安庆大地上留下了他诸多的足迹。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即述说了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深厚情感。其文生动简洁、有血有泪。《安徽通志稿》记载,史公就义后桐城县治西曾建有史公祠。
史可法还为宿松县城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宿松县城自西汉迁到县址后,一直处于有县无城的状态,从《宿松县志·舆地志·城池》条来看,宿松县城的首建与三个人有关,县城定址的是郡守赵寿祖,再次提议建城并上报批准的是史可法,负责建设的是苟天麟。而三人之中史可法当为首功。宿松县城从崇祯丙子(1636)年动工,到庚辰(1640)年完工。建有六门:东寅宾、南熏阜、西鳌奠、北拱辰、小东集贤、小西永济。环城四里,垛口1420个,城楼六座。
宿松的白崖寨也留下了史公浴血奋战的踪迹。白崖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因其居高临下,控制交通要寨,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637年,农民起义军率兵连破宿松47寨,史可法率官兵退守白崖寨,凭险固守。在起义军日夜围攻之下,史可法准备以身殉职,于东峰石壁题下联语:“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危急之际,总兵左良玉率军来援,史军转败为胜。史可法欣喜若狂,登西营峰犒军,题勒“最上一乘”四个笔力遒劲之字纪功。为纪念此事,白崖寨曾建有史公祠。
史可法“工行书,气势严正,似其为人”,时人赞其“走笔判押,运腕如飞,字字皆十七帖也”,“似董思翁(其昌)而坚劲过之”。安庆城墙上曾留下过他的碑刻。据《安庆府志》记载:1636年,史可法、皮应举、黄配玄等为加强抵御张献忠起义军的能力,将城周围薄弱处加以修固,拓宽周围马道,增建敌楼4座;为防骑兵突破,沿城墙外壕疏浚修建木栅,特别对北门一带的城楼、雉堞加以增高,并在城北集贤门外建一“前楼”,上为高楼,下为圆门,悬石额两块,向北曰“宜城天堑”,向南曰“磐石万年”。后经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前楼遭兵燹,“磐石万年”石刻失落,仅存“宜城天堑”碑。清末“宜城天堑”碑曾移嵌到四方城外的古城墙上,民国初兴建菱湖公园,地方绅士又将此碑搬迁到菱湖公园,并在仿建的梅岭上建亭陈列,供人观摩,抗日期间,亭毁碑失。1985年11月8日在安庆市迎江中路(临近大南门)下水道工地出土了一块《戒绸桑》石刻,该刻石长130厘米,宽40厘米,厚10厘米。在碑石的中部自右至左横刻楷书双勾“戒绸桑”4字,字径20厘米见方。其右侧竖刻楷书“钦差整饬安池等处监军道史可法、安庆府知府皮应举、同知康良献、通判唐良渠、推官薛之垣”,左侧竖刻楷书“怀宁知县黄配玄崇祯玖年孟夏月吉日立”。而据《安徽通志稿》、《安庆旧影》记载,《宜城天堑》石刻碑前镌刻的修城官员的全衔题名为“钦差整饬安池等处监军兵备兼理钱粮驿传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兼提刑按察司史可法;直隶安庆府知府皮应举;同知康良献;通判□□□;推官薛之垣;怀宁县知县黄配玄。皇明崇祯九年正月吉旦立。”由此我们也许可以认定“戒绸桑碑”是前述“宜城天堑”碑的妹妹碑。因为它们的上下款相同,立碑人也同是怀宁县知县黄配玄,只不过一块立于崇祯九年正月,另一块立于崇祯九年孟夏月,在时间晚了三个月而已。碑额“戒绸桑”四字,前两字出于《易经》“儒有衣,终日戒”,后两字出于《诗经》“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史可法以此4字刻入碑中,可能是告诫大家攘除敌患应该防患于未然。史载,明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湖北黄梅进军,一路攻破宿松、太湖、潜山等地,有一举攻下安庆之势。史可法扼守要冲,率军反扑,一直打到潜山天堂寨。崇祯九年冬,农民起义军又自湖北东下,直逼安庆。史可法驻太湖,以万人兵力同起义军激战,阻止其锐厉攻势。因此,农民起义军始终未能攻克安庆城。“戒绸桑”石刻的发现,为研究史可法在安庆地区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此碑现藏于安庆市博物馆。余翔
新闻推荐
□
江兴旺
汪秀兵“只要怀宁麻塘湖泄洪,泥塘沟河就会遭殃,随之发生洪灾,周边圩田受灾。”近日,望江县鸦滩镇古炉村曹姓村民向本报热线诉说他们的苦恼事,这些天雨水...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