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琚静斋小记

安庆晚报 2010-07-23 00:56 大字

[摘要]甲乙

 

初次见面,琚静斋女士的沉静、从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之前的一晚,我陪从安庆到京的江觉迟女士去外馆斜街的磨铁文化出版公司,和他们的老总沈浩波见面。江女士的一部有分量的书稿《酥油》,被磨铁公司看中并准备重点推出。在他们交谈过程中,我给远在城市另一端的女作家琚静斋发了一条短信,算是交流和问候吧。

琚女士听说我在北京,很热情,说是一定要安排时间见一面。她是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课业很忙,一周只有一天稍闲。于是约定那天见面。

约好在西单地铁E口见面,等我按时赶到,一眼看到一个稍显瘦小的女性,手上拿几本新书,悠闲地站在那里,面前走过一溜溜红男绿女。不用太多猜测,我认出她是琚静斋。交谈起来,她一口乡音,我听起来很亲切,像是来到了山水环抱中的某个怀宁小镇。她口口声声喊我叶老师,同时一再申明我只能叫她小琚。她在这一点上,谦虚得甚至有些固执。我想这是文化传统使然。原来她早在上午10点就赶到了,先去了附近书店看书和买书。

在喧哗纷嚣的都市背景下,浮躁是很多人无法摆脱的一种表征。而琚静斋的沉静,在我看来,并不是她刻意对抗都市,而是她一直以来的人格本性使然。她惯常生活形态就是教书和写作。琚静斋自谦:“我觉得自己于‘文化人\’这个身份,实在很不够格。像胡适、陈独秀他们才是真正的文化人。我只是个不起眼的普通教师,性情迂拙,不喜抛头露面,不善社交。无党无派,对参加各种社团无甚兴趣。”

对琚静斋的留意是几年前,我在《小说选刊》读到她的中篇小说《光斑》(发表于2007年第8期《中国作家》,后转载于2007年第9期《小说选刊》)。作者对于世事的洞察尽现纸上。从文末“作者简介”了解到,琚静斋原籍安庆怀宁,这让我对作家和作品又多了一层亲切感。其后,《安庆晚报》副刊连载了这部小说,并在读者中产生了一些影响。

这以后,我对琚静斋其人其作有了更多关注。琚静斋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怀宁县金拱镇人。1989年中师毕业,在金拱镇的一所初级中学任教。业余时间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汉语言专业的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

琚静斋于1988年开始业余写作,早年写诗填词,曾发表诗词多篇(首),部分诗词入选多种选本。1994之后曾一度中断写作。2000年重新拾笔,转写小说。中短篇小说散见于《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雨花》等杂志,部分小说作品曾被《作家文摘》、《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转载。已出版长篇小说《蓝月》。长篇小说《柳庄革命史》(暂名)已完稿。有意思的是,她还尝试为上幼儿园的儿子创作童话。写了《小刺猬美发》、《绒布玫瑰》、《松树和槐树》等童话作品。其中童话《松树林里的战争》入选“中国儿童文学新名家精品(鲜读版)(童话卷)(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5月版)。

进入北京十年间,琚静斋在创作上不断进取,已逐渐成为京城有一定影响的女作家。她对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有尝试,善于刻划当下社会光怪陆离表象掩饰的本质,对乡村历史演变也独具视角。一边是都市,一边是乡村,这是她创作的两个着力点。

在北京,我和琚静斋的另一次见面,是在一家饭馆,著名的“批余(秋雨)”学者萧夏林也在座。那次交谈甚欢,琚静斋谈了她在写的新作,萧夏林则说了他为什么“揭余”。萧是一位正直的文化人。从琚静斋不多的朋友身上,也可以见出她的人生取向。

 

诚笃而坚执,这让我记起早些年看到的,某本风俗志对怀宁人的一语评价。怀宁人琚静斋或许也是一个生动例证。

新闻推荐

“麻将门”让人警醒与反思

未一平

怀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怀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琚静斋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