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阳光
[摘要]章校中
安徽省中部,有个盛产桐油的地方,叫桐城。城街有条平常的小巷,桐城人赋予小巷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
秋,正是万紫千红过后,原野墨绿油绿、葱绿果绿,大地清清朗朗、蓬蓬勃勃。门扉临街半掩,几许绿意隐约,一路斑斑驳驳的灰瓦房,细细长长的石板路,恍若隔世。六尺巷的两旁是青砖青瓦砌成的老墙,墙内古樟如伞,遮天蔽日;巷口牌坊巍然,站立"礼让";鹅卵石巷路,直挺起时间的胸腹,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亮亮堂堂。
这就是一条很普通的、简陋的小巷子。我彳亍而行,从西到东,又从东到西。恰,一巷影子斜斜地递来,我便情深意切地抚摸,那墙砖上凹凸有致的光阴——触摸诗书礼仪之乡的桐城人,和那先祖张英的谦和礼让之胸襟;触摸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古训,及中华民族的和合之思想。阳光,从香樟树间密密洒落,又隐隐于整个巷中,都是满满丰丰的正能量,无尽磬香。
桐城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不长,也不宽,但透彻一个理儿:你让我让,天更宽,地更广。小巷如一幅古雅冲淡的水墨,高挂在桐城的朗朗天空,高挂在安庆的振风塔顶,高挂在中国的辽阔版图……巷风流韵包容,古樟淌香和谐,一道风景,一种传统,令人膜拜……
不见旧时张家的相府,也不见邻家吴姓的宅邸。六尺巷依旧在。物是人非。惆怅么?惆怅。我于惆怅中顿悟:生命有限,无限的却是不灭的精神文化。因此,我们要看淡物欲,豁达大度,谦和礼让,舍金钱取义,舍名利取和。
巷,城中的胡同,共拥的道路。但六尺巷,却不是普通的城中小路,它是桐城人的巨臂,于四方城门之外,直接伸向城郊,包揽起世上万千风物。现如今我走在六尺巷,好似走在人生的路途,那"礼让和谐"就在我心头上如帆张开。小小六尺巷,被中国的"和"字哲学,充盈扩张应用得最宽阔——宽在心胸,阔在脚步。六尺巷是一条人类文明之路、社会和谐之路。
风,穿越时空,走进过去,又走向未来。我,沉迷在张英的"让墙诗"中。诗不仅蕴含着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中华传统之精神,更体现出为官者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一抬头,但见两只燕子歇在爬满藤蔓的老墙檐下,依然耳鬓厮磨,呢喃繁花硕果不休。于此我恍然:六尺巷,乃是人类坦途上的和谐之象征。让一让,和谐之花遍地开。
一缕茶香。谁在那边轻叩茶碗,清唱起黄梅戏腔?原来安庆是黄梅戏的发祥地,而黄梅大师严凤英更是桐城人。你到六尺巷就一定会听到"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的欢乐曲儿;还会听到"夫妻双双把家还"悠扬的经典对唱。
朋友说,去桐城一定要到六尺巷,它可以荡涤浮躁,学会忍让……你还可以这样遐想,心中有条六尺巷,纵横世界,必会奏出礼让和谐、包容厚德的乐章。现在这巷子就是我旅途的驿站,也是我心灵的驿站。不知是谁哼唱起春晚赵薇的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微风过巷,古樟叶片相互咬着耳朵,沙沙的如一场细雨洒落。时光滋润起来,心情也静怡起来。
巷寂。雀鸣。幽远。墙头小花,沉浸在梦中。踩过几片落叶,我们把秋阳紧紧地抱在了胸口。几个友人,正于茶室泼墨寄情——画家自心底画出水墨"春汛帆影";书家情生笔端写就"天朗气清"。诗人悠然于心头作句:青苔/光影植墙/香樟/莹白日月/哦,退步/原来/是向前……
新闻推荐
黄梅戏展演周开幕式侧记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