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感父亲的孝道

淄博晚报 2014-06-15 21:57 大字

○张振吉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勤俭、孝道。因此,他的为人就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尤其是父亲的“孝道”,更是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父亲生前虽然是老革命,在村里既是家族“老”字辈又是年长者,但他从不以贡献大、辈分高、年纪长而自居,对人对事总是谦和礼让,孝道为先。无论是在村里,在亲戚朋友间,还是在社会上,只要是别人遇到什么难事,想要他帮个忙,或是向他索求、借用什么,哪怕是天上的星星,父亲也要摘下来还人如愿。听奶奶说,1961年的秋后,有一位老乡挎着大半篮子大豆来到我家,说要归还借用得我家的10斤豆种。这下可把我奶奶和母亲懵住了,当时由于生活困难我家连一粒大豆也找不到,怎能会借出10斤豆种呢?奶奶心直口快地对来人说:“您是不是走错门了?俺家里哪来的豆子往外借呀!”来人用肯定的语气说是我父亲借给他的。奶奶问明父亲后,才得知是父亲通过博兴县的老战友给这位乡亲借来的豆种。父亲常说,帮人解难就是一种最好的“孝道”。

对于长辈的孝道,父亲更是让我有目共睹。记得1983年秋,78岁的祖母遭车祸住进了医院,不省人事、拉尿不觉,肇事方又丧尽天良的不予配合,是父亲宁肯霉烂掉已收获进家的玉米和大豆,硬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祖母160多个日日夜夜,又是嘴对嘴的做人工呼吸,又是喂水喂饭,又是端屎端尿,直至送终。他在伺候护理祖母的艰难日子里,由于劳累过度,160多斤的体重锐减到了不足百斤,仅剩下了个人架子。期间,父亲也曾几次病倒,几次昏迷,可他每次醒过来问得第一句话就是对我祖母的牵挂,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祖母的病床前。

父亲一生过得很苦。他幼年父亲早逝,从记事起就是与身单力薄的母亲相依为命。白天,跟随母亲下地;晚上,在一旁看着母亲纺线、织布。五、六岁时就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拾柴做饭、喂鸡喂鸭、田间除虫,样样干得卖力。从八、九岁起,就开始陪伴着时任妇救会长的母亲风里来、雨里去,不分白天黑夜地为我军送情报、探敌情,集军粮、支前线。父亲刚交16岁,就踊跃报名从军,并很快入了党,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年长离职后,父亲仍旧闲不下来。记得一个夏日炎炎的上午,我乘车去敬仲镇采访,行至原敬淮路石桥村南时,一个瘦削而熟悉的身影进入我的视线,仔细一看,那正是我已77岁的父亲,正推着一自行车货物吃力地前行(因那时父亲跨不上自行车骑行了)。我赶紧请司机在路边停下车跑过去喊了声“爸”,并摸出手绢擦着他满脸的汗珠说:“爸,这么热得天,您还出来赶什么集市啊,应该在家里歇息才是啊!”父亲用力扶正车把,很自然地说:“我习惯了,没事!你就放心地去忙你的工作吧!……”车子又缓缓行进了,我透过车窗看到父亲正躬着腰推动车子前进,我的眼泪止不住唰唰地往下滚。

父亲望子成龙,总希望我们兄妹有事业、有成就。我们兄弟姐妹为了不让父亲失望,无论是从政、从军、从工还是为农,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抱团实现父亲的心愿、抱团为父亲创造幸福自豪感。记得我受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团中央等12个部委的表彰,并被市委、市政府荣记“建设淄博”一等功时,父亲对着证书看了又看,吻了又吻,荡漾在无比喜悦的陶醉中……

从父亲身上才让我真正理解了“榜样的力量”,也才真正理解了“不孝敬长辈的人非可交”的道理。因而,无论是在工作单位、社会交往还是家庭中,我总是以父亲为榜样,在工作生活中用每一个问候、

每一句祝福、每一声安慰去扎扎实实地践行父亲“耿直、勤劳、坦诚、以苦为荣、助人为乐”的孝道精神,以此自勉和自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父亲的“孝道”精神越来越感亲和、越来越感迫切,只有全身心地将“孝道”付诸实施,才是我人生最大的索求,才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才是我对父亲最好的祭悼!

新闻推荐

《淄博市液化石油气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有感父亲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