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石

淄博日报 2014-05-27 06:01 大字

□王东

教育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从柏拉图到孔子,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同旨归是培养心智健全的有德之人,亦即“立德树人”,而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价值观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起步”的阶段,他们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逐步确立的阶段,他们思想单纯,好奇而又敏感,这为他们“三观”的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在这个年龄阶段,也存在意志薄弱,认知易于“扭曲”,思想易于消沉等诸多弱点,如果缺乏正确的引领,这些弱点就会慢慢“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位。价值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现实体现,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通过观察他对具体事件的态度和行动来判断的,也就是通过他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来呈现的,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培养的是价值观。在“三观”形成之后,对外直接体现的首先是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即是说一个人遇到问题怎么想?怎么做?取决于他内心的价值取向。从“马加爵事件”到“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我们扼腕叹息:一个人无论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倘若价值观缺失或者偏离,其结局往往都是以悲剧收场。观照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服务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亦取决于学校给他们塑造了什么样的灵魂,在他们的心灵上培植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健全的人格,缺失了价值观的建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高中生年龄心理来看,他们往往有着强烈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但这种情感有着太多的个人主义的影响,缺少信念、责任的支撑。他们青春阳光、激情活泼,然而温室式的学习生活使得他们身上缺少勇毅和真诚。一旦成为社会人,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他们担当、胸襟、吃苦的精神往往不尽人意。很多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绝对超过了其他父母。”也有家长说:“我想尽了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小学和中学,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是不是升学率最好的学校、管理最严厉的学校就能给我们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价值观培养的忽视。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然而,屡见报端的“中学生跳楼”事件,那么多“问题少年”的出现,还是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

近年来,淄博五中逐步构建起以“诚、容、责”为核心的价值观,籍以发展学生的智慧、正直、创造力、自我实现、品格、开放的胸襟以及独立的精神。

选择“诚、容、责”作为淄博五中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其一,是因为它不但是对淄博五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淄博五中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它在炮火中诞生,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一代代五中人前赴后继,喊响了“忠诚、勇敢、奋斗、奉献”的声音,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它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不论是身处巍巍乎峰巅的辉煌,还是痛定思痛的失落时,它都能坚守教育的“底线”,培养了万千德能兼备的优秀学子。“诚、容、责”是对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培养“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不可丢弃的依靠,要让孩子们走出校门的时候具备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把这所学校的根,它的价值观,或者说,它的精神和灵魂,根植于每个学子心中。

“诚、容、责”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很多经典著述里都能找到有关“诚、容、责”的精辟陈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认同。儒家经典之一《中庸》讲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段话把“诚”提高到了天道和人道的高度,并指出做到“诚”的办法就是“择善而固执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俗语云,“宰相肚里能撑船”,都是说的宽容包容之德。顾炎武先生在他的《日知录》中说:“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江山易帜,是统治阶级的事情,而道德沦亡,则关系到每一个人,人人有责,只有知道“保天下”,即人人均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方能懂得保卫国家。

其二,选择“诚、容、责”作为价值观建设的核心,是因为它是一个人必备的优秀品质。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一诺千金”,这里面有个故事,是说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旧日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还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每每为人所诟病,老人摔倒不敢扶、食品掺假肉注水、考试作弊假文凭等等,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正确价值观的缺失,还是教育在培养人这一环节上的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当前,我们对优秀民族传统的回归,对“八荣八耻”的领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举,都是要培养我们具备优秀的品质。“诚、容、责”是要人忠诚、真诚、正直、守信;讲宽容,严以待己、宽以待人;讲责任,敢担当。这些都是一个人必备的优秀品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我们给孩子们注入了这样的血液,他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明辨是非,分清方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的提问,他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也就是说在良好的习惯养成过程中培育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优良的道德品质培育过程中启迪人生的智慧,在学生自主发展磨砺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志向,在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中引领学生健全人格健康身心,那才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其三,选择“诚、容、责”作为价值观建设的核心,是因为它是一个人有所作为的前提和保障。何谓成才?有的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就叫成才,试想如果一个人优良的道德品质没有生成,健全的人格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考上大学又如何呢?或许他将一事无成,倘若遇到挫折出现心理问题,对社会造成危害也不可知。1999年10月28日,钱江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的报道,展开了一场分数与成才关系的大讨论,形成一组思辩性的连续报道。许多人认为“第十名现象”不仅触及到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在认识上的误区,也触及到了我们教育上的弊端。

我们说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而关于“培养怎样的人”的回答,却是千差万别的。能考高分上好大学的人、处事老练能当领导的人、善于经营能挣大钱的人等,当然这里面都蕴含了人们美好的祈愿。要想真正实现这些祈愿,就需要教育者深入的思考,除了教会孩子们科学技能,锻炼其学习能力,激发其探求欲望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而是养成、生成和激励”,教书只是手段,知识的传授是一种过程,是育人的一种载体,我们学校里不能只是上课,还有很多活动,其目的都是在育人,我们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在活动中,在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健全的人格,生成优良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做到“为学生未来奠基,为学生人生导航”。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所以为大也。”站在今天人类文明的高度和今日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的需求看,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要想成其“大”,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人来培养,一个有感情、有需求、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人;一个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和阳光即可生长的人。扎实做好价值观教育,这是立德树人的基石。

(作者为淄博第五中学校长)

新闻推荐

全市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