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越过越淡的年味 ○张晓东

淄博晚报 2014-02-13 17:27 大字

张晓东,1989年参加工作,大学文化,现任职于淄博高新区管委会某部门。在乡镇工作多年,先后从事过多个部门的工作。自幼酷爱文学,工作之余,执着于文学创作。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淄博日博、淄博晚报、山东文学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多篇,200多万字。白天执着于工作,夜晚执着于文学梦想,笔耕不辍,探索人生。对生活的领悟是:因为爱,所以执着。

在忙忙碌碌中又过完了一个年。忙办年货,忙打扫卫生,忙拜年,忙走亲访友,忙招待亲朋……,马年春节就在不经意中过去。和同事、朋友谈起来,大家似乎都感觉:年越过越累,年味越过越淡。

有朋友断言: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里里外外操心的事太多,身心的过于疲劳让我们开始厌倦过年。这样的解释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细琢磨还是发现朋友的话有些片面。中年人过年比较劳心费神,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人、孩子都不需要过多的忙碌,他们为什么也逐渐减低了对过年的期盼?回想一下前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份浓浓的年味、那份甜美就会让我们感觉温馨、恬然。

是谁影响了我们过年的心情?是什么让年的味道越来越淡?静下心来想想,感觉还是科技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引发了我们观念的改变、过年方式的变化。年味是一种心灵的感触,需要用心慢慢品味,但是现在越来越快的过年节奏影响了我们过年的心态,使我们失去了慢慢品味的耐心。无暇品味的过年方式,物质再丰富,我们也已经感觉不出喜悦和甘甜。

从文化上寻根,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家庭和血脉的家族史,亲情、友情构成了家庭、家族、民族的血脉和纽带。不论老幼、不论男女,大家辛苦劳累了一年,团聚在一起过年,祈求的是新一年的风调雨顺,祝愿的是亲人的幸福安康,看重的是家庭的团聚,渴望的是亲情的交流,希望的是情感的释放。往简单里说,我们过年是要体会一份浓浓的亲情而不是过多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回想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条件落后,我们没有家庭电话、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年货也没有现在的丰富,但是我们都有一份回家过年的心情。千山万水,阻挡不住游子回家的脚步,路途万里,阻止不了漂泊在外回到母亲身边过年的激情。村前的小桥,见证了游子归来时的喜悦脚步;村头的老树,见证了年迈的父母在寒风中眺望远方,盼望儿女归来的目光。

如何给年味下定义,我说不出,但是,在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热腾腾的年夜饭的时候我品味出了年味;在初一早晨给父母磕头的时候我品味出了年味;在与亲朋好友见面唠嗑和碰杯喝酒时我品味出了年味;在和孩子一起点燃鞭炮的时候,在和孩子一起嬉闹的时候我品味出了年味;在和孩子一起给父母门上贴春联的时候我品味出了年味;在与乡亲们一起站在土台子下面看社戏的时候我品味出了年味……记忆中,偏远的山村,年味从进入正月就开始散发出来,洋溢在孩子、老人、青年人、中年人的脸上,弥漫在村庄的空气中。腊月过完,年味依然久久回荡。

现在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回家过年的路途更加畅通了,年货更加丰富了,但是我们回家过年的心情却慢慢平淡下来。一些年轻人开始以工作忙、车票难买为借口,不再回家过年;一些中年人也以忙事业为借口不再回家过年;一些新婚夫妻开始为年究竟要到谁的父母家过而纠结、争吵。过年,最高兴、最盼望的应该是孩子,但是现在,太多的作业,太多的辅导班、特长班,让渴望过年的孩子彻底失去了童真和笑脸。科技的发达,也让拜年的方式越来越像吃快餐。有了家庭电话,人们尝试不再不出门,开始通过电话拜年;手机普及,人们开始习惯短信拜年;进入网络时代,人们开始习惯网上拜年。对亲朋好友的探望我们也已经不像原来一样,坐下来,手拉手,话亲情、话家常,忘掉时间,而是像进了快餐店,匆匆忙忙地进门,简单地寒暄,心急火燎地告辞,匆忙地奔向下一家。面对亲朋好友的挽留,大家的回答基本一致:“忙!”。一个“忙”字透露出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无奈。

经济大潮迅速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过年的概念,物欲的追求让亲情交流越来越失去时间和空间,科技的进步、通讯工具的发达令亲情的互动越来越具有时空感。亲情友情的纽带已经简单到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网上的帖子了。传统的、温情的东西越来越少,亲情的沟通方式越来越简约,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很难想象,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的年怎么过。年最终会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吗?那我们就更不喜欢过年。

新闻推荐

中洋双节“喜相逢”成结婚好日子 结婚领证可提前预约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