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人性的思考 —读张洪兴先生长篇小说《孟祥民》
立春刚过,却下起了雪,天也冷了。弥漫的雾霾实在让中国人整天过得很憋气。在这样一个假日里读《孟祥民》,就有了一种格外的伤感,似乎生活的沉重压力变得愈发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或许一个人生存的环境对性格和命运走向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常常追问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仿佛只有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才活得有价值,才是一个高尚的人。其实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也并不是为自己活着。他们活的平凡却饱含心酸,为儿女、为父母、为他人,生活的艰辛与劳苦无以描述,但太阳只要升起,我们依然在努力的活着。
孟祥民活得不容易,他就是这样的人。
死去似乎是一种解脱,其实是最大的悲哀,不单单是对亲人而言,而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尊重。有时候活着固然痛苦,但死去就万事皆无,意味着离开了就永远回不来了。不再有拥抱,不再有寒暄,不再有泪水,也不再有幸福与欢笑,哪怕这种幸福是如此的短暂。想想都觉得痛苦,难道孟祥民不知道吗?
孟祥民不傻,可他无力回天,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无法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他得了绝症却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他用担当、用责任和信念走完自己的人生。时代呼唤英雄,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如此的脆弱,没有信仰和精神,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会黯然无光,我们把孟祥民定义为英雄,他就只有用这种内心微亮的的光芒支撑起环保卫士的称号。这绝不是贬义,对一个人只有看清他生活的本质才更能体味这些普普通通的事件背后的伟大。
一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当悲伤、痛苦压抑我们的心境,绝不坐以待毙,奋起抗争,勇于进取才是人生的意义。一个男人洗一洗自己的衣服,为家人做一顿饭,或者为女人缝一床被子,都很正常,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简单,越是简单的生活越容易得到快乐。快乐不是别人能给予的,只能自己去创造。有一天你会突然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或许那时,你就会真正读懂小说《孟祥民》。
当可怕的PM2.5四处蔓延,雾霾将温暖的太阳笼罩,粉尘与废水侵入你的肌肤,人们不禁要问,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保的重视,产生了污染再去补救为时已晚,这样的恶性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环保绝不仅仅是政府和官员的职责,每一个人都应该贡献一份力量。小说《孟祥民》通过对环保战线一群基层公务员、企业家和普通百姓的刻画,表达了全民参与环保的主旨诉求。
张洪兴先生是一位高产作家,他对文学的涉猎十分繁杂,诗歌、小说、随笔、日记均有著作,我尤其喜欢先生的散文,篇篇构思缜密,抒情婉转又不失自在章法,文字优美而柔畅,让人读来心旷神怡中生出几分遐思。我很奇怪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却鲜见这些精准而细腻的语言景观。他的小说创作总是在推陈出新,每部小说都使用不同的创新的手法,这不是单纯的间架结构的不同,而是文字叙述风格的迥异,他总在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已经大大超出了技巧的范畴。在他最近的小说创作中,越来越发现他写作的语言已回归到文字本身,不沾匠气任意挥洒,可以看出对文字简单而纯熟的自由驾驭能力。文字、对话似乎简单了,但驾轻就熟的流畅又彰显出一种大气的思维模式,或许这是作家长久写作累积的成果,正所谓厚积而薄发。
回到故事本身,孟祥民是淄博环保战线的杰出代表,更是全国环保系统的重大典型。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似乎总是囿于一种固定的模板,一旦写作平庸无奇就会让人觉得脸谱化、戏剧化。好在洪兴先生在创作小说《孟祥民》时,加入了一些奇妙的元素。在不影响大背景的前提下,作家巧妙地将以前创作的长篇小说《潮起潮落》、《花开花落》中的主人公李阳、霍自明、仇香等人物巧妙地安插在《孟祥民》的创作中,将小说的主旨从单纯的讴歌环保卫士孟祥民的同时,又赋予了更多的有关人生与人性的终极思考:生与死、孝与爱,善良与肮脏的战斗,金钱与良心的对抗,环境污染与医患纠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得不一次次修正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活着最本真的价值观的审视。
或许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借口来放大自身的不幸,但是一旦冷静下来,却突然发现我们唯一不能舍弃的痛苦正是贪婪本身。有时候主动放弃一些看似华丽而昂贵的围绕肉身的光环,心灵的宁静才会慢慢呈现。
当岁月流逝,生命渐行渐远,那些模糊而曾经光辉的脸庞,回想起来是那么的可亲可敬。他们的故事读起来还会带给我们一丝温暖,他们的事迹还会鼓舞我们内心的信念,他们的精神还能带给人们走出泥泞的勇气和力量,这些还不够吗?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是小说《孟祥民》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