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聊斋”异象探秘

淄博日报 2014-01-17 19:03 大字

于受万《新绘图聊斋志异·江中》于受万《新绘图聊斋志异·山市》于受万《新绘图聊斋志异·地震》□本报记者魏廷宝

编者按总有一些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尘封;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在默默无闻中未曾显露。从今天起,新周末推出《新发现》栏目,用纪实的手法,发掘各个领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包含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的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寻访我们身边的真善美、文化现象以及艺术大师风采等,旨在通过这个栏目,探寻人文、自然、文化、艺术的历史踪迹,进而帮助读者更全面、科学地感悟历史,把握现实,让我们一起发现别样的世界,找寻岁月的感动。欢迎社会各界提供新闻线索。电话:31758813179711

古典名著《聊斋志异》,这部神鬼之书既令人心潮澎湃,又使人浮想联翩。可是,在许多蒲学研究者看来,蒲松龄的笔下,除花妖狐媚的鬼怪故事之外,还有许多描写自然界的神秘现象。

这些神秘现象的描写是蒲松龄虚构的想象,还是确有其事的客观记录?随着蒲学研究者对《聊斋志异》中记载的这些自然现象进行考证,人们对《聊斋志异》一书的科学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鬼火”之惑

在《聊斋志异》第三卷“江中”一文中,记述这样一件事。

蒲松龄的好友王圣俞到南方游览。有一天夜晚,船停泊在江心,月光皎洁。书中写道:“众坐舟中,旋见,青火如灯状,突出水面,随水浮游,渐近舡,则火顿灭,问舟人,舟人曰,此古战场,鬼时出没,其无足怪。”文中所描述的是夜晚水面上出现了青色火焰,像灯一样发光的现象。而船家却解释为鬼魂出没,鬼神之说显然是立不住脚的,那么300多年前,蒲松龄的友人在水面上看到的光亮究竟是哪里来的,能不能有科学的解释呢?

蒲松龄的第十一世孙、《聊斋志异》资深的研究者蒲泽对此段描写研究已久。为此他还专门到文昌湖,与水域夜巡人员探究夜晚水面出现光亮的因由。常年夜巡水域的工作人员讲,晚上有月光,四周有灯光的时候,一照水面就会发光。

在古代没有电灯,如果是打鱼人点燃的渔火映照在水面上,光亮会十分微弱,不足以引起人的注意,而月光映照在水面上,也不会“突出水面,随水浮游”,可见文中当时所见并非水面反光。蒲泽和夜巡人员怀疑是水中的藻类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了离奇的发光现象。

疑惑有了答案。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徐恒戬解释说,在淡水中有些藻类的爆发性繁殖,确实能够产生使水体变色的水华现象,能够引发水华的主要有4种藻类,然而这其中只有极少数的甲藻会发出微弱的光亮。气候温暖,气温上升的时候,它会大面积地繁殖,在夜间,外界光线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它就能够发光,看到它的荧光。

原来,发光甲藻产生的水华,很可能就是《聊斋志异》“江中”一文提到水体发光的原因。

徐恒戬说,发光的藻类一般分布在我国南方水域,像太湖、巢湖等南方湖泊都发生过水华,而《聊斋志异》中“江中”一文记述的“青色光亮,突出水面,随水浮游”的现象,正是蒲松龄的友人在南方游历时见到的,这与发光甲藻产生水华的地域特点相吻合。由此可见,文章中所描绘的很可能就是将水中发光甲藻大量聚集而形成的水华现象。

“山市”之疑

《聊斋志异》第六卷“山市”一文写道:“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文中大意,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八景中的一景,但很多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蒲松龄的朋友孙禹年公子跟一群人在淄川县城一个酒馆的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宝塔耸立起来,不久又出现了宫殿,惊诧之余他们才明白,原来出现了山市蜃楼。

山市即是山市蜃楼,与海市蜃楼一样,在特殊条件下在海上或沙漠等空旷的地方出现的幻景,也叫蜃景。蒲松龄的“山市”一文把山市蜃景从产生到消失的过程描写得惟妙惟肖,仿佛身临其境,文中的奂山真的出现过山市蜃景吗?蒲松龄的记载会不会是凭空想象?

蒲松龄笔下的奂山位于淄川区经济开发区,主峰是一座海拔约230米的山丘,奂山一带地势和缓,植被苍翠。

据对奂山地貌颇有研究的淄博师专地理学教授秦克铸介绍说,当地县志记载,奂山山市在历史上确实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但尤以蒲松龄记载的这次最为知名。蜃景现象一般多发生在沿海和无垠的沙漠中,而在山区和平原中出现蜃景并非没有。

秦克铸经过试验和考证,进一步推断在诸如雨后这样特定的环境下,地表的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冷空气密度大,热空气密度小,密度不同的冷热空气中,存在一个交接面,由此,西北方向城镇反射的太阳光在密度不同的冷暖空气间,经过多次折射,映入了东南方目击者的眼帘。山市蜃景的成像原理虽不复杂,但需要多个条件同时具备,包括太阳的方位,特定的季节和温差,良好的空气透明度,无风的天气,空旷的地形等,因此发生的几率很小。蒲松龄在“山市”一文中的记录让今人进一步确认了,在淄博市南部这座貌不惊人的奂山上确实出现过神奇而壮观的山市蜃楼景象,同时它也为后人形象地勾勒出300多年前奂山附近的气象环境和城镇分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地震”之恐

《聊斋志异》第二卷“地震”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橼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文中所说,康熙七年,即1668年农历六月十七日傍晚,蒲松龄正在居于临淄的表哥李笃之家中饮酒,这时自东南方向突然传来巨声,两人正在惊愕之时,房屋剧烈晃动,屋梁发出折断的声响,此时大家方知地震发生,开始四散奔逃。

在《聊斋志异》中“地震”一文扬扬洒洒300余字,所记录的灾情严重,场面惊怵。据书中记载,大地震发生距今不过300多年,如此大的破坏力应该还存留着地质遗迹,蒲泽等蒲学研究者和地质专家曾循着“地震”一文的线索,寻找地震遗迹。

蒲松龄文中记载,地震的声波来自东南方向。他们沿着东南方向一路找寻,最后在枣庄市境内的熊耳山找到典型的地震崩塌遗迹。这里漫山遍野布满了凌乱散落的巨石,从巨石散落的情况看,像是从山顶碎裂并滚落而下。最好的印证,就是地质学家在附近村庄找到断裂的几段石碾后正好对上。从石碾的造型判断,应该是明清时代的物件,而石碾被碎石压盖,正可以说明它是在大地震中被毁坏的,而历史上的这个广大区域能形成这样破坏力的地震只有康熙年间这一次。由此,随行专家得出结论,熊耳山的山崩遗迹应该就是在《聊斋志异》“地震”一文记载的那次大地震中形成的。

受破坏如此严重的熊耳山,还有一道大裂谷进一步推断这里还是那次大地震的震源区域。

据专家介绍,熊耳山一带应该正处于清康熙年间大地震的震源地内,而且地震的震级不会低于八级。这个地区处在我国东部一条著名的地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的中间区域,它形成于数亿年前的中元古代,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不断挤压亚洲板块,这条断裂带开始孕育。正是在两大板块漫长的地质运动中,我国东部著名的山峰,如泰山、黄山、雁荡山、武夷山等显露出他们雄奇俊美的身姿。

蒲泽说,有关康熙年间的地震在当地文献中有所记载,然而,蒲松龄的“地震”一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地震的全过程和发生时的细节,确实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蒲松龄的笔下,不仅描写花妖狐媚的鬼怪故事,还有许多描写自然界的神秘现象,通过对《聊斋志异》中记载的这些自然现象进行考证,蒲泽也对《聊斋志异》一书的科学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此文得到淄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阎盛霆以及蒲学研究者蒲泽、教授徐恒戬、秦克铸等大力协助)

新闻推荐

关于淄博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4年1月10日在淄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发展和改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