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给力经济转调创新驱动 “理财善政”打造公共财政民生财政 让人民群众尽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全市财政工作会议无论平原还是山区,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展示出现代化城市的魅力。就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市财政年度结余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对城乡2896户特困家庭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临时生活救助。2014年伊始,“民生大礼包”让城乡特困家庭倍感党和政府的温暖。回眸刚刚过去的一年,像这样的民生财政清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顺了民意、暖了民心。2013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化发展实干和以项目建设为纲的工作导向,加快推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市财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取得了来之不易、难能可贵的重要成果。在日前闭幕的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淄博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3.0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1%,增长7.11%;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324.17亿元,增长11.44%。财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为集中财力办大事、难事、紧要的事和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内涵丰富、亮点多多。“真正让每一位淄博人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民生财政的阳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财政实力是基础和前提,‘理财善政\’是关键和保障。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导向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始终坚持以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来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把发展实干和以项目建设为纲的工作总要求贯穿于财政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培财源、抓增收、促改革、惠民生。”刚刚从市人代会上归来的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卜德兰这样告诉记者。面对财政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市财政局在全市财政系统提出了牢牢把握“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个目标,加快推进“三个优化”、“四个创新”的工作思路,为全市财政部门更好地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进财政经济健康发展规划了路子、明确了路径。同时,市财政局紧紧围绕“一个目标”,抓好自身建设,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为58项具体要点,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定期督查,严格考核,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各项财政工作都实现了新发展、新提高。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严格治税管费,提升财政经济发展质量衡量财政综合实力,不仅要看财政积累的绝对值,更要看财政收入结构。结构合理、收入质量高,方为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坚持把增加税收作为组织收入的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组织税收工作的意见》,强化区县政府组织税收的主体地位和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主体责任,健全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增收的积极性。坚持管理提效,积极推进依法治税、科学治税、公平治税,启动税源网格化管理和涉税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加强税源管控和稽查稽核,严格治税管费,推动了财政收入平稳增长,进一步提高了收入质量。2013年,在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0.7亿元,增长11.02%,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3.5%,比上年提高2.59个百分点。优化财政激励政策,打造财政政策洼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事关淄博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上,财政用好了一个更有力的杠杆:政策。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稳增长、调结构有关财政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老工业城市实际,研究好、建设好自身财政政策环境,围绕项目建设、园区经济、招商引资、“双500强”企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财税扶持政策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若干财政扶持政策的意见》,实施落户补助、办公场所补助、税收扶持、融资支持等激励政策,吸引更多总部企业落户淄博,推动了项目集中布局、企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膨胀,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政增收点。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结构性减税,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和社会税收负担131.86亿元,增强了发展后劲。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循环经济发展,全市经济建设性支出81.92亿元,增长9.06%,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财政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认真研究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市对下转移支付资金10.3亿元,增长24.1%,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打开了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上升空间。要让财政政策充分显效,需要有效的手段和长效机制作保障。对已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财政部门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程序,及时兑现,确保了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及时分析评价政策执行效果,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和重点,提高财政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压一般、保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财政过去是“管钱的”,现在是“服务的”;过去只能被动“买单”,现在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投资”。财政的理念和角色转变了,这一最重要的转变最终体现在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淄博市加大资金调度统筹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投入,集中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保障市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和民生领域。2013年,市财政安排3.58亿元,以纳税500强企业、创新发展500强企业、小微企业、高端服务业企业为主攻方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高端服务业项目为扶持重点,支持对转调创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成长性高、对地方发展贡献大的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巩固壮大了财政增收基础。淄博市是一个工业城市,尽管农业占比较小,但农业的受重视程度毫不逊色。随着淄博市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日益健全,2013年全市预算内“三农”支出达82亿元,增长14.28%,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动“十万农户脱贫奔康工程”等重点工作开展,有力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淄博人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孩子们的幸福来自更好的教育,老人们的幸福来自更好的保障,患者的幸福来自更好的医疗……在为“转调创”加大投入的同时,民生问题成为政府预算支出安排的重点和亮点,各项民生政策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民生财政更加给力。2013年,是淄博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以办好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为切入点,加大民生和重点社会事业投入,基本构建起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真金白银”折射出政府的民心情怀。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84.81亿元,增长10.7%,占总支出的比重为57.01%,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教育支出75.81亿元,增长11.88%;医疗卫生支出22.1亿元,增长10.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7亿元,增长13.3%;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6.04亿元,增长31.33%;住房保障支出4.16亿元,增长8.91%;公共安全支出17.81亿元,增长10.69%。在保重点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及省市有关要求,最大限度地压减无关发展与稳定、没有实际效益的一般性支出项目,全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0.01%,低于总支出增幅1.4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新的提升。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增强国有经济活力财政投融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淄博市积极实施多元化融资战略,第三期城投债获批发行,成为全省首个发行三期城投债的市,中期票据已进入最终审核阶段,为城乡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顺利实施,淄博新区重要功能区块建设全面提速,商务金融中心、文化中心、齐盛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及时落地、按时开工、扎实推进,新淄博·大都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灵活运用BT等市场化手段撬动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资金支出压力,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在公益性资产运营上,淄博市将固化、闲置、分散的城市各种资源和特许经营权等政府性资产进行归集整合、统筹运营,提高了公益性资产的使用效能和收益水平。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盘活政府资源资产,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运营,对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义重大。围绕国有资产监管运营,认真履行政府出资企业出资人职责,建立完善了市级国家出资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了企业改制重组行为,推动了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管理机制,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财政改革管理实现新突破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的现实选择,是促进财政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淄博市启动实施市对区县财政分配关系改革,进一步界定各级事权。加强预算管理,年初预算到位率不断提高,约束力不断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进一步提高,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快向县乡延伸,资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公务卡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运行机制更加安全规范高效。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涵盖资金申报、分配、管理、使用、监督全过程的资金管理制度框架和业务规程更加完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深入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和支出绩效评价,加强政府采购监管,财政管理效率和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实行公物仓制度,加大资产的统一调配和处置力度,国有资产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加强财政监督,突出抓好重大财经政策落实、会计信息质量、收入征管质量和预算编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维护了良好的财经秩序。创新财政服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支持“转调创”取得新进展规范建设项目收费,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加强对收费行为的监督管理,简化审批程序和收费环节,提供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坚持正税清费,全面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免征1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23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每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7000多万元;认真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健全完善经营服务性收费监管的制度体系,坚决查处乱收费,启动建设项目“一费制”改革试点,有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净化了收费环境。推进“财金结合”机制建设,加大对银行金融机构的激励力度,探索实行“以存引贷”机制,将政府性存款业务资源配置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情况进行挂钩,引导和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规模,更好地满足了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着力抓好产业基金运作,设立总规模20亿元、初始规模10亿元的淄博市产业发展基金,现已募集到位资金5亿元,通过阶段性股权投资、过桥还贷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优势企业、重点项目集聚,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做大做强政府注资的担保机构,变财政直接投入为间接撬动,增强了为区域内重大项目融资担保的能力,推动了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建立财政贴息与银行信贷联动机制,拨付3442万元专项资金,对重大项目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其他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也优先以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放大了财政资金杠杆效能。健全财源建设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宣传解读、服务引导、兑现落实力度,建立以“双500强”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绩效动态考评机制和品牌推介机制,注重发挥基层财政就近监管、直接服务作用,提高了财政服务发展的效能和水平。设立重大项目财政审批事项“绿色通道”,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审批时间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15个工作日;为推动新区重大项目及时开工建设,成立了新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资金审核工作组,对新区征地补偿资金实行“一站式”审核、拨付和监管;搭建财政涉企服务平台,建立财政扶持项目库,定期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包装、策划和争取项目,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外部动力;建立重大项目建设挂包责任制度,对跟踪服务的新区休闲公园、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制药装备等6个重大项目,逐一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及时调度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了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创新内部管理,抓作风提效能,“三服务一争创”赢得殊荣围绕全面提升财政干部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财政机关,着力打造“政治品德优、职责履行优、工作业绩优、社会评价优”干部队伍。以解决“四风”问题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争创优秀服务机关”主题实践活动,健全财政服务体系,建机制、畅流程、提效能,全面治理“庸懒散”。全局共制定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办法43项,为作风效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全市作风效能建设“百个科室大家评”活动中,市财政局两个科室分别获得了综合管理类第1名和第7名的好成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完善资金资产管理、内控管理、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制度规定,构建起反腐倡廉内外并举的监督格局,确保了财政干部安全、财政资金安全、财政事业健康发展。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助推小微企业发展扶持“双500强”企业发展,打造转型升级发展新引擎教育设施旧貌换新颜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政府奖励扶持创业老龄事业带来老有所乐
新闻推荐
...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