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集团弥补区域位置劣势 人才在哪里研发中心建到哪里

大众日报 2019-12-16 09:49 大字

□本报记者孙源泽程芃芃

沿308国道驶入桓台县唐山镇,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一排蓝白相间的建筑,那便是东岳集团。

谈到东岳集团,不能不提他们自主研发的两张膜,一张是打破国外30年垄断的“争气膜”——氯碱离子膜,一张是对氢能汽车产业意义重大的“争光膜”——氢燃料电池膜。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在向更高水平发展时,也遇到了人才短缺的难题。

“我们要继续研发新产品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但是我们的区域位置并不占优势。”东岳集团副总裁李玉文说,地处三线城市的乡镇,与一线大城市和大城市辐射区相比,东岳集团的确没有区位优势。

东岳集团负责人力资源招聘的专员荣婷婷说:“招聘的时候明显感觉到,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到北上广的国企或者外企工作”。

“抱怨是没有用的,解决人才缺乏问题,一是认清和大城市的企业比,我们处于劣势;二是学会变通弥补劣势。”李玉文说,从去年开始东岳集团转变思路,和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共筹研发团队,由“招才”变“找才”,人才在哪里,就去到哪里。

作为硅氟材料行业里为数不多有完整产业链和国家实验室的企业,东岳集团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弥补自身在招才引智上的劣势,为科研院所和学校的研发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实践经验,构建产学研大平台成为东岳集团人才政策的“大卖点”。

“对于那些在研发中心为我们工作的人,我们按照当地同类人才的市场价格给予他们报酬,有相应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形式都可以变通。”李玉文说。不但院校里的科研人员可以到研发中心工作,东岳集团也充分尊重已经在集团工作的研发人员的意愿,他们也可以选择到外地的研发中心工作。

目前,东岳集团与上海交大、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16个研发平台,开展合作项目46个,整合签约行业高端人才215人。北京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深圳研发中心、加拿大研发中心都已完成选址,并建立了筹建队伍,其他研发中心也正在加速推进中。

新闻推荐

混改近4年,永锋淄博公司历经涅槃获得“新生” 创新性混改让“国民”同进共赢

□本报记者左丰岐本报通讯员党浅进入2019年第四季度,位于齐国故都的山钢集团永锋淄博有限公司厂区里格外忙碌...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