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新”村里听民声

莱芜日报 2010-05-20 00:44 大字

■新城镇 新社区·典型

“两新”村里听民声

——— 黄庄一村采访见闻

特约记者 张进 通讯员 马相彬

5月14日,记者在黄庄镇黄庄一村采访时,村民马秀荣一段朴实的话让人印象深刻:“‘两新\’建设,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以生产发展、生活幸福为根本归宿,住房条件好了,挣钱机会多了,生活待遇高了,让我们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那才是根本!”

百姓的话道出了他们对于新城镇、新社区建设的认识和希望,只有一切为群众着想,体现群众的利益,真正能为群众带来实惠才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同时也是如何更好地开展“两新工程”建设的关键。

当前,“两新工程”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拆迁。如何实现和谐拆迁,让旧村拆得动、拆得快?黄庄一村党支部书记马传新的话一语中的:“群众工作做好了,拆迁就不难。”的确如此,要让群众想拆、愿意拆,只有把民主权、参与权、知情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参与政策制定、方案实施等拆迁工作各个环节,依靠亲身参与和群体监督实现拆迁的公平公正,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拆迁等一系列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为做好拆迁工作,黄庄一村两委多次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处处吸取群众意见,体现百姓意愿。今年3月份,他们组织60多名党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到郭家沟村参观学习,回来后,召开群众会议,讨论、交流观摩成果。之后,他们又迅速成立了由党员和村民代表等20人组成的拆迁协调小组,户户走访,向群众讲解政策、咨询意见。为确保拆迁丈量公平、公正,他们将20人的拆迁协调组又细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进行丈量,在工作组与村民核实好丈量数据后,双方签字确认,以保证今后在拆迁补偿上公平、公正。阳光公平的工作法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大大激活了村民拆迁的积极性。

位于黄庄镇政府驻地的桃花源集中居住区是以黄庄一村、刘家庄两个村为主建设的。据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庄一村在已经建成4栋居民楼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了10栋居民楼的建设,届时可腾挪土地150亩。

记者日前在桃花源集中居住区看到,一排排楼房整齐有序,所有楼面墙体粉刷一新,楼前的地面全部铺上了新的花砖,停车位、休闲桌椅等一应俱全。看到这里,让人如同置身于城市里的高档小区。镇上的工作人员说,桃花源集中居住区与黄庄卫生院、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商业步行街等公共服务设施融合,非常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整个居住区建成后可吸纳周边6个村、1740余户、5600人向镇驻地集中。

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让农民体会最深的,无疑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搬离平房,住进楼房,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家住桃花源集中居住区的刘卫星告诉记者:“自从搬进楼房,有了暖气,小孩冬天不受罪了,身体健康了。”

今年初,黄庄一村村民房成恩以每平方米1000元的成本价购买了桃花源集中居住区的楼房,这让他仅仅花了10万多元就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他说:“原来住在村里感觉破破烂烂的,现在住上楼房既干净又整洁,小区的水电暖等配套设施也很完善,感觉还是住楼好!”

“拆迁后能住上楼房是我们向往已久的事情,不仅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里也能节约大量土地,这样更利于全村的发展。”黄庄一村村民房司东原来在村里承包工程,有了积蓄后他最先在桃花源集中居住区买了楼房,谈起现在的生活,他觉得已经和城里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两新”建设,黄庄一村党支部书记马传新也向记者说出了他目前的想法:“钱从哪里来,是新城镇、新社区建设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没有政府参与不行,但仅靠政府既不可能也不可持续。要让参与‘两新工程\’建设的资金源源而来,必须靠市场。要用足用活上级奖励扶持政策,创新办法解决制约难题,确保工程建得起、建得快。我们将企业管理运用到旧村改造上,采取村里借贷一部分、预售居民楼集一部分、施工单位垫一部分的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资金流动链条,以保证我们村的‘两新\’建设顺利进行。” 

新闻推荐

全市新城镇新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召开朱胜运参加并讲话

本报讯(记者 鹿振林)5月19日,全市新城镇、新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召开,对全市新城镇、新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及“两新”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调度。市委副书记朱胜运,市委常委...

桓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桓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