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玉林的姓氏文化研究显示,绝大部分玉林人的祖先都是从广东迁入的;从更大的民俗文化角度区分,玉林人属于以粤语白话为标志的广府民系。《容县志》记载,1982年全县有
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近郊,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作为大庾岭南麓的古镇,珠玑巷坐落于岭南的最北界,距离玉林市有七百多公里的车程。
5月17日,玉林日报特别报道组一路风尘仆仆,驱车9个小时赶到这座古镇,它究竟和玉林有什么联系呢?
在玉林的姓氏大族,不论是讲粤语白话还是客家话,族谱中提到祖居地,真正出现“珠玑巷”三字的并不多。事实上,这三个字是在用其他不同的形态被延续下来的。
比方说“朱基巷”、“朱衣巷”、“朱氏街瓦子巷”、“猪屎街瓦子巷”、“猪儿街鸭子巷”等,而且这些地名前也往往不涉及南雄,而是跟江西、福建或者惠州之类的广东其他府县名称连缀起来,让人极难分辨。
例如,著名的博白朱氏家族的族谱就这样记载:“博白境内朱家自始祖洪珍公于明弘治二年由江西安远县朱氏街瓦子巷迁来。”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朱家的祖先自江西安远县经过梅关古道抵达了南雄珠玑巷,再迁往广西。只是迁徙过来的祖辈大多口耳相传,后辈想当然地将“珠玑巷”传作朱氏的“朱氏街瓦子巷”,类似的还有博白各地《冯氏族谱》中都记载:“由福建省漳州府珠玑街瓦子巷迁来”,也有的把珠玑街说成朱褚街,或朱市街,或珠知矢街,或猪屎街等。
容县黄泥塘《彭氏族谱》载:“弘公(岁贡)、应霄公、益公(贡生)三兄弟与母亲邝氏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白石社画井村(鄱水村)迁来。”陆川、博白、浦北三县益公后裔族谱载:“老上祖公住猪屎街瓦子巷村。”
在陆川、博白县,相传于明朝来自福建“猪屎街瓦子巷”或“猪儿街鸭子巷”的,还有李、王、刘、郑、廖、邓、丘、万、林诸多姓氏。
《兴业泉江村彭氏家谱》载:“吾之远祖彭真一郎来自福建省汀州府武平县朱基巷,祖居禾永坡,明成化、弘治年间移迁广西兴业县。”
如此众多的族谱家系,对珠玑巷有着各不相同的“翻译”,这恰恰说明了珠玑巷于玉林姓氏之间,无法被岁月和兴替所割舍的关联。前人肇基,后人修谱,口耳相传之下后代只记得珠玑巷近似的读音,所以难以准确地写下地名,甚至将许多地名混编在一起。但无论如何,都表明“南雄珠玑巷”在玉林人心目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意义。
那么,为什么是珠玑巷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历史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看似平凡的小镇?
移民南迁大通道
从珠玑巷驱车向北,大约10公里就是大庾岭南麓,今天的梅关古道风景区。
大庾岭,是南岭山脉中著名的五岭之一,其中可以通行的一段被称为梅岭,在古代和近代史上都赫赫有名。南岭在秦汉时期是划分中原文明与蛮荒之地的重要地理标识,南岭以南被称为岭南,就是今日岭南地区的得名之始。梅岭所处的位置恰恰在南岭的最东端,往北是江南地区,往东是福建,在交通不便且地理知识匮乏的古代,这里成了岭南地区距离中原文明最前沿的门户。
1200多年前,唐代宰相张九龄奉诏在梅岭劈山开道,仅不过2个多月时间,就打通了一座约长二十丈,宽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凹,开通了一条宽一丈余,长三十多华里的山间大道。后来又在山道顶点设立了一座关隘,名为梅关。
梅关古道,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老驿道,行走在其上,至今能够见到崇峻山岭上斧凿刀刻的累累痕迹。这条不过三米宽的小路,让车马可以小心翼翼地翻山而过,让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打破了隔阂,让岭南与中原的联系从此变得紧密。
玉林的鬼门关曾是无数遭贬谪官宦文人的必经之路,像玉林人家喻户晓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就曾经过鬼门关前往合浦,但很多玉林人却未必知道,苏东坡正是从梅关古道进入岭南,迤逦西行走过玉林的。
珠玑巷就位于梅关古道的南端,一座小镇由此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天然福地,可北进江西下赣江而达长江,可南进广东下浈水而接珠江。因此逐渐成为富商臣贾、达官仕宦、文人学士路过、停留或落户的地方,也成为中原地区和江西、福建南下移民的集散地。当年迁向玉林的人们,所走的路线便是沿着南雄的浈江进入珠江,再溯西江、浔江而上,直抵南流江畔安家落户。
北宋末年,游牧民族开始大举南下,战祸遍及中原。开封城破之后,“百姓军人夺万胜门奔逃者达四万馀人”,次年,高宗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是为南宋。
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政权的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到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临安陷落,南迁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迁。
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在这一次次战乱中成为远离纷争的避难之地。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成为岭南最繁华的地方。
珠玑巷的名字也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留下的印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
祥符指的是北宋开封城里的一个区域,在本报特别报道组赴河南开封的采访报道中,就专程去祥符区探访了复原重建的开封珠玑巷。
中原——珠玑巷——珠三角,中原百姓沿着这道链条,从北宋末年开始一次次南迁,最终播撒于岭南各地。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曾昭璇、鲁宪珊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
玉林人难以忘记的祖地
历史上,即便是强盛的大唐时期,玉林的人口户数也只有区区几万人,当时的官员曾感叹“岭南一郡不及浙郡一县”。真正让玉林成为史书中那个富丽堂皇的“岭南都会”,还要等到宋代珠玑巷的兴盛以后。
岭垌黄氏的族谱提到先祖是明朝初年从江西经珠玑巷迁入玉林,兴业县蒲塘镇谢氏的先祖是在元朝末年躲避兵祸,举家逃往南雄珠玑巷避难,后来族人辗转迁往玉林居住。
陪同本报特别报道组在珠玑巷采访的南雄市退休教师胡泽云已经研究姓氏文化十多年了。他认为,自古以来从珠玑巷迁入的人口占岭南居民的80%以上,而最主要的时间段就是宋明之际。
宋明以来,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入广西梧州、玉林、贵港、陆川、博白、钦州、合浦等地的有朱、李、王、刘、廖、郑、邓、丘、万、林、彭等姓人家,每个姓氏又分为几个家族,从北宋到明末,五百多年的时间,玉林的人口构成迅速变化,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一批又一批珠玑巷移民,沿着江水辗转珠三角、桂东南,跨越了七百多公里的距离,在南流江畔安家落户。
“先后南迁的珠玑巷氏族,很多是官宦之家,或游宦至此或致仕隐居,或避乱南迁,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对中原文化的继承。”自此,玉林当地的文风日渐鼎盛,从昔日的偏僻边郡成为了融入中原文明的文教昌盛之地,涌现出了一批耕读传家、世代簪缨的世家大族,如玉林南门陈氏、博白朱氏、玉州高山牟氏等等。
如今,当本报特别报道组来到珠玑巷,眼前所见的只是一条小路,还有两旁窄小的古代民居,几乎每间屋子前都悬挂着某氏祖居的字样,有专门的修谱人供前来寻根的人们寻访家谱。
这里已经成为和洛阳洛阳桥、宁化石壁村齐名的姓氏文化旅游胜地,几乎遇到的每个居民都能讲上一段关乎于姓氏文化的故事。
如果细细打量还会发现,千百年来,南雄的古民居和玉林的一些客家民居,尽管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其基本结构和文化内涵都基本相同,有些特有要素如厅堂或门楼的门砧(或木制,或布制)、狗窦、屋龙等,都神奇地保持着一致。建筑文化作为凝固的历史,在沉默中记述着血脉的联系。
珠玑后裔,根在中原,枝繁岭南,对珠玑巷的追忆并不仅仅是翻看史书,而是亲身感受祖先留在这条路上的勇气与智慧,破解那些被保留在族谱上的传承密码,从悠久的血脉里,汲取属于华夏文明的力量。
新闻推荐
本报博白讯数字520,因为与“我爱你”谐音,被赋予了特殊的浪漫含义。5月20日,也因此被许多年轻人追捧,他们纷纷选择在这一天向心仪的异性表白或求婚。5月20日,博白县男青年阿东(化名)便在这一天向仰慕已...
博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