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访耕海牧鱼人

烟台日报 2011-10-16 18:33 大字

秋日渐深,朦朦亮起的清晨透着一丝凉意,招远渔民徐发海不到6点就早早地起床忙碌了,“喂,老刘啊,你准备准备,半个小时后咱就开工。”徐发海给铲车驾驶员刘洪海打完电话后,匆匆吃了几口饭,往海边赶去。

今年59岁的徐发海算是记者的老相识,去年“发展蓝色经济巡礼”采访团就曾和老徐近距离接触过一次了,他是一家以育苗、养殖为主的水产企业负责人,领着几十个村民经营着这片祖辈传下的海域。

站在招远市辛庄镇海域的沙滩上,西北角海域的海面上停着不少小渔船,徐发海告诉记者,以前得风平浪静的时候小船才敢下海,现在不一样了,不远处在建的渔港码头能供小渔船随时停泊,变天后能马上入港,让几个村子的渔民方便不少。

“这就是造礁的主角,相当于给鱼虾贝类盖房子的砖和瓦。”徐发海指着一堆暗黄色的石块和两排半人高的水泥构件介绍道,“并非所有的石材都能用于造礁,质地必须软硬适中才够资格‘盖别墅\’,此外投放钢筋混凝土和废旧木船的效果也不错。”他还告诉记者,鱼虾住的“房子”盖好后,还少不了要内部装修———移植绿藻,这样不仅能改善水质,促进海水交换,还能吸引不少野生海洋生物来此定居。

老刘领着几个徒弟开动铲车,岸上一片轰隆,铲车熟练地将成堆的石块装到船上,记者提议随船去投放鱼礁处看看,徐发海爽快地答应了,随即热心地为记者拿来救生衣,“天冷了,穿上还能挡挡寒。”

此次投礁处离岸有一千多米,在船上,船员王利刚告诉记者,水产公司马上要在丁家滩兴建新厂房并扩大生产,而且每年徐发海都花费百万元义务放流海蜇苗,“俺们都知道这不是浪费,是往海里给子孙存钱。”王利刚言辞间满是自豪。

不到半个钟头,渔船就驶至离岸一千五百米的海域。“这里深度大约8米,且底部较硬,鱼礁填好后可连年利用,不会在短时间之内下沉,”徐发海一边打量投放地的浮标一边说,“这回投放的礁主要提供给海参‘安家落户\’。”徐发海又如数家珍地给记者讲起了海参的习性,“现在它们还不出来,海参一年的活动期分两次,四月到六月和十月中旬到十二月。不光夏天要歇夏,而且十二月后就进入冬眠期,不吃不喝也不动,积累在身上的营养会在冬眠中逐渐消耗掉,一个十月份重四两的海参到来年开春就只有三两多一点,所以在海参冬眠前捞起是最肥最有营养的。”

开始投放鱼礁了,随着轰隆一声响,渔船运载的20多吨石块瞬间倾入大海,冲力在海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不再负荷石块的渔船一下跃起十多公分,一次小规模的投礁就完成了。返航途中,徐发海告诉记者,投礁初期自己是雇用运载量几千吨的大船进行,考虑到成本现在改为由自购小船每日往返投礁,一天能投礁700方左右。到目前,规划6000亩的海洋牧场进程过半,两年后就能全部完工。今年秋天即可收回几万斤海参,从后年起,产量将超过十万斤。

“看,潜水员刘康生,”王利刚的一声吆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个身着黄色潜水服的人正将满满的一网海螺送上一条离投礁船不远的小渔船。徐发海告诉记者,刘康生也是自己企业的员工,海洋牧场不仅为海参提供了好住处,这片海域的野生海螺、红甲蟹也比以往更多了,潜水员潜到10米左右的海底,就能收获颇多野生海产。

徐发海下船后向记者说起了他的又一个小算盘“等今秋海参开收的时候,我还有个想法,”他指了指不远处在建的渔港码头方向,“海洋牧场紧挨着渔港和度假村,我打算在收海参的时候聘请几个师傅现场烹饪新鲜海参,提供给游客,保证和泡发的滋味不一样。”“搞海洋牧场,省里和招远援助了资金和技术,咱就得好好干,多动脑筋想新招啊。”徐发海看着眼前一望无边的海水,仿佛在和自己对话。

YMG记者李鑫通讯员陈菲菲李少玉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月日招远市阜山镇农民周桂强展示自己的汉富苹果他的这

招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招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探访耕海牧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