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人民法院:“逼”出来的“3+1模式”
一个基层法院的机制创新工作究竟会有多大成效?又能引起多大反响?10月下旬,记者与人民网、安徽日报等中央及省新闻媒体,共同到宁国市人民法院寻找“答案”:
■困局:矛盾重重,制约高效审判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这样一组数据:从2006年到2012年,宁国市人民法院的案件发改率(发回重审或改判率)从1.65%降到3‰。“但在2006年之前,一审质量可没有现在这么高。”该院审管办主任程晓军说,很多其他矛盾制约着法院审判效率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宁国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纠纷的发生率显著上升。统计显示,从2000年开始,宁国市法院受案数开始逐年呈大幅递增的趋势。到2006年,该院受理各类案件达4208件。2007年继续递增,达到5011件,同比增长了19%。
此外,由于案件数量增多,各审判业务庭之间收案严重不均的现象也愈发凸显。以2006年为例:行政审判庭两名法官受理案件65件,人均32.5件;而民事审判庭7名法官受理案件1310件,人均187.1件。
该院原民庭审判员郑在斌回忆说,2006年,自己共承办了350多起案件,有时一天要开4次庭,一号庭的案子还没有完,二号庭的案子就已经等着了。“即使周末经常被占用也忙不过来,而且长时间的审判让人疲惫不堪,办案质量总会受到影响。”
此外,由于受资深审判人员大量流失和司法考试门槛的限制,再加上新老交替,具有审判资格的法官数量不断下降,审判力量严重不足。案多人少、法官青黄不接等问题,让这家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一度面临考验。
■求变:创新机制,整合审判资源
面对矛盾,法院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提出打破各专业庭限制,再按照职能整合为“三个中心一个局”。法院将现有机构、人员按照不同职能整合为案件审理中心、审判管理中心、执行保全中心和行政服务中心四大功能群组。法院副院长曹艳琴介绍说,四大功能群组包括3个与审判相关的群组和1个司法行政群组,因此,审判资源整合也被称为“3+1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审判资源整合的核心,案件审理中心设立7个审判庭,不再按照刑、民、商、行政等区分案件类型审理。除重大疑难案件外,普通案件按照立案顺序均等审理所有类型案件。同时,7个审判庭在审判业务上各有侧重,每个庭要负责办理属于自己业务范围内的重大疑难案件,并在该专业领域承担对全院法官的审判指导职责。
“3+1模式”实行后,变化随之而来:庭室之间收案不等、个人之间忙闲不均的现象得到改变,制度化地破解了该院“人少案多”的困局;同时,法官管理行政化的倾向得到淡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法官也多了。
■成效:一举多得,独创“宁国模式”
谈及探索实行审判资源整合的原因,院长吕雪峰笑言:“这是逼出来的,也是不得不适应形势的主动作为。”
但就是这一“逼上梁山”的举动却让该院审判工作收获了成效。吕雪峰告诉记者,以2007年为例,当年法院受理各类案件5011件,审(执)结4495件,收、结案与上年同比分别上升了19.1%、12.5%。在收案数较2006年增长近1000件的形势下,全院审判业务庭21名一线法官中,有18人办案在170件以上,其中3人超200件,办案最多的214件,较2006年办案最多的少了138件,真正实现了法官办案的均衡化。
推行审判资源整合七年来,全国各地有40余家省内外中院和基层法院前来该院调研考察审判管理工作,《中国法院报》等多家国家级新闻媒体还对该院作了专门报道。对于各方的肯定评价,吕雪峰表示,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坚持深化审判资源整合、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从严治警“三位一体”,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新闻推荐
宁国讯 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期满安置机制,推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畅通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绿色通道,近日,宁国市出台了《宁国市大学生村官期满安置竞争性选岗暂行办法...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