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现代科技,让竹子书写致富传奇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3-09-10 11:13 大字

“今年我家春笋喜获丰收,仅笋子一项收入就达21000元,多亏了你们这些专家! ”这是家住宁国市仙霞镇盘樟村狮山组的村民徐坤山,给前来园区进行技术指导的专家报告喜讯。

徐坤山2004年开始引进细叶雷竹种植,当竹林成林后,林地中心雷竹却渐渐死亡,并逐渐向四周发展。 2009年宁国市建设省级雷竹科技示范园区后,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开挖排水沟等措施,彻底解决了雷竹枯死问题。如今他家竹林生长茂盛,竹笋增产达每亩3000余斤。徐坤山的竹林仅仅是宁国市省级雷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协同创新 竹产业升级基础牢

宁国市林地面积285万亩,其中竹林面积63万亩,是 “中国竹子之乡”。 2009年5月,在省林业厅的部署下,市林业局与浙江农林大学签订了合作共建竹子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意向性协议。经过摸底调查,浙农大专家认为该市雷竹主要分布在东部乡镇的坡地,家前屋后、退耕地等,相对集中连片,加之长期以来,林农对雷竹林培育的积极性较高,对雷竹的科技需求也较高,可以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进行高效培育,于是确定在该市仙霞镇杨山村和盘樟村先行建立雷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面积2100亩,涉及350户林农。

当年8月初,市林业局与浙农大签订正式合作协议。浙农大专家在笋用竹科技示范园实施点进行土样采集、农户走访、勘测设计等,完成了对园区的规划编制。为加强园区建设、落实措施,该市专门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雷竹现代科技园区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实施组和技术组,高位推动示范园区建设。

倾情服务 竹农有了科技顾问

园区建设始终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林农技术培训和竹林培育管理。在推进路、灯、渠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浙农大专家教授的指导,园区更加注重竹林培育管理,通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增加竹林效益和产出,并形成和总结出科技园区顺利推进的 “四大法宝”:一是开展测土配方,推广实用技术,二是建立专家——技术员——农民科技辅导员——示范户的园区科技推广体系,三是组织技术培训,强化科学管理,四是壮大合作组织,提高经营效益。

为了更好的服务竹农,浙农大桂仁意副教授每年把园区作为 “第二课堂”、把盘樟村当做“第二故乡”,每月至少来两次,答疑解惑。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徐慧琴作为园区建设的牵头人,为园区选址、技术培训和争取资金做了大量协调和技术服务工作。

科技助力 竹子书写致富传奇

到2012年,园区雷竹林亩均增收1660元,经济效益显著。主要经验:一是示范带动是前提。通过对竹林地的土壤进行测定,由专家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降低了施肥量50%以上,并增加了竹笋产量以及竹子胸径。通过示范户的带动,这一技术在园区全面推广。二是科技支撑是根本。园区建设前,金针虫成灾已困扰竹农多年,通过灯光诱杀雄性成虫、竹腔注射杀虫相结合的方法,目前虫害已得到有效控制,竹笋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该防治技术一年可提高每亩收益360元。

由市林业局与浙农大合作编制的《雷竹笋用林培育技术规程》,已于2012年2月发布为安徽省系列地方标准,市林业局与浙农大、市东部竹笋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合作编制的 《中小径散生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也于2013年2月发布为安徽省地方标准。2011年,宁国市被宣城市政府授予“636竹林丰产增效示范工程建设先进县市”,其中1个示范村、8个示范户被宣城市政府授予先进示范村和示范户。2012年,园区有2位林农被宁国市评为 “林业十佳科技示范户”,园区的经验和做法为生态立市、林业富民树立了样板和标杆。

肖斌 陈胜伟 李玉胜

新闻推荐

发展有机食品 期盼政策扶持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安全、优质的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安全”“优质”为核心概念的有机农产品逐渐走进百姓的视野。近日,有部分读者来电询问:安徽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情况怎样?目前...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