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人 一句话 一个村

宣城日报 2012-12-19 21:39 大字

编者按 宣城市美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各地纷纷行动,涌现出一大批建设美好乡村的能人。他们个个身手不凡,在兴业富民、村庄规划、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尽心尽力打造宜居宜业美好乡村。为反映他们的先进事迹,本报特推出“美好乡村建设人物谱”专栏,以飨读者。

说起宁国市云梯乡千秋村美好乡村建设,有个人不得不提——朱马根,千秋畲族文化园董事长、土生土长的千秋村村民。

这人“说一不二”,他用一句话改变了一个村。

一个人——大字不识却头脑灵活敢作敢为

“我是粗人,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这是朱马根唯一的自我介绍。交流中,他话不多,也欠流利,但句句让人震惊。

板寸头、黝黑的皮肤、质朴的穿着、老实人的长相……初见朱马根,你很难将他与这座占地4000平方米、投资3000万的畲族风情文化园的主人联系在一起。云梯乡党委委员叶辉剑说:“大字不识却头脑灵活、敢作敢为,这就是老朱的特别之处。”

朱马根有三个理想:想带当地百姓致富,想将畲族文化传承发展,想回报家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云梯乡作为全省唯一的畲族乡,民族文化优势明显,朱马根看好生态旅游这个朝阳产业,于是他大胆的向乡里提出,通过乡村旅游开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农旅结合。畲族风情文化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头脑灵活的朱马根,携手千秋村走出了“村企共建”的路子。为建设美好乡村,他自己投资了畲文化传媒旅游公司,将畲族祝酒歌、百家宴等风俗舞台化、常态化,将村子打造成生态旅游区;同时,开发宾馆住宿、商务会议接待等,打造精品旅游度假山庄;注册“畲酒红”等文化品牌,将畲族传统食物推向市场……这样,把文化资源变成产业资源,把文化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使美好乡村建设解决了资金投入、管理产出、长效经营等难题。

一句话——我要用10个月赶上别人的10年

“我要用10个月赶上别人的10年!”在2011年畲族村村民代表大会上,千秋村正为如何建设美好乡村而烦恼时,朱马根说了这么一句“狂言”。

千秋村在宁国最东边偏远山区的拐角,离县城远、交通不便,在这里走村企共建,建畲族文化园,哪有人会愿意过来旅游?何况,指望用10个月赶超因新农村建设出名的浙江安吉,“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当场就有村民不客气的回应。

家人朋友也不赞成。哥哥劝“风险太大,一生积蓄搭进去太冒险”,企业家夏鼎湖说:“这是你弄的,是我都怕!”

朱马根听后,一声没吭。2011年5月工程开工,他跟着工程队进了山,吃住在山里,与工人同住同起,这一住就是10个月。建好出山后,嗨!整个人被烈日晒得黑了一层,瘦了一圈,成了“非洲小白脸”。但没人再嘲笑他的“狂言”。昔日的荒山废湖变成了亭台、阁楼、广场……偏僻山村成了旅游的“世外桃源”,就连奥运游泳冠军叶诗文都慕名前来游玩。

村企共建、新农村建设有亮点,之前都是到别处去学习,现在却是别的村过来参观学习。乡亲们都说:“别看平时说话结巴的朱马根,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做得更是漂亮!”

一个村——倾注所有打造安徽唯一畲族村

“我干这个从不为钱,只想带村民致富,把村子打造成省内出名的唯一少数民族畲族乡。”朱马根坦言。

在妻子蒋春妹眼里,丈夫还是当初那个热爱家乡的淳朴村民。但她没想到的是,刚刚过上好日子,却因为支持丈夫回报家乡的想法,投进去了一生的积蓄。

“50万、500万、几千万,就这样全投进去了,我们的朋友现在哪个不是出国旅游,只有我们在这里提心吊胆。”蒋春妹说,不仅村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又重新回到了一无所有的创业时期。现在她每天早上醒来都是算账。建设时,村民一天小工有130元、大工180元;遇到过其他项目账款未及时到位,临时资金周转困难的危机;建好后,也做好了亏本的打算。

朱马根还先后捐赠村子200多万元,对塘库进行维修,修路架桥,方便村民出行。在他的带动下,十多家农家乐拔地而起,旅游休闲经济发展的红红火火。他自己的文化园更是帮助村里80多位村民就业,每人月工资都超过2000元。

尽管承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但在中石油愿意出资4000万买下畲族风情文化园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朱马根指着记者身后的山说,下一步二期将是开发万亩映山红,山上漂流,三期是恢复古战场……

新闻推荐

宣城市利用外资首次突破4亿美元

本报讯 近年来,宣城市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利用外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升宣城市利用外资总量和水平。截止2012年11月,宣城市利用外资总量...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