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书写劳动人生 陈莉 吴舒婷 文/图

今日宣州 2020-08-10 00:39 大字

八月来,宣州区进入“炙烤模式"。在这样的时节,许多基层劳动者坚守岗位,扎根一线。他们或是在长长的圩堤上埋头巡堤,或是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或是头顶烈日身处高空作业,用汗水和奉献书写劳动人生。

全天“在线"的圩堤守护人

梅雨过后,宣州区迅速开启“烧烤模式",接连几日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35℃。虽然目前水阳江、南漪湖的水位正在缓退,但新河庄、水阳江、南漪湖依旧在超警戒水位运行,防汛应急响应尚未解除,巡堤人仍坚守在大堤上,24小时不间断地巡查排险,保证圩提安全。

8月4日上午10点,阳光正烈。养贤乡南秋圩的一处值守点里,宝圩村民兵营营长陶建华戴上草帽、拿起铁锹准备开始又一轮的巡堤查险。

因为天气太过炎热,陶建华脚上穿的是一双满是灰尘的旧皮鞋。“到了晚上,草里的蛇就全钻出来了,就必须穿上套鞋。白天太热,就先不穿了。" 陶建华笑道。

阳光炙热,一出值守点就感觉到灼人的热浪。陶建华步履矫健的行走在坑洼不平的圩堤上,边走边拔杂草,不时在土里戳一戳。

“涨水的时候,要重点观察背水面,退水的时候就要重点观察迎水面。" 陶建华表示,退水的时候更危险,这是因为堤防长期在高水位浸泡下,退水时水流会带走一定的土壤,在迎水面容易产生脱坡、塌岸等险情。“现在还不能松懈,我们仍然是两人一组24小时不间断巡埂。"陶建华说道。

圩外是白茫茫的水面,圩内是绿油油的庄稼。堤防两侧有时候会有些树荫。陶建华和同行的73岁村民陶尚政一路停停走走,边走边查,汗水顺着脸庞滑下,迷糊了眼睛。这样的天气,他们的衣服每天都要被汗水浸湿好几次,湿了干,干了又湿。

“多走一米,圩提就多一份安全。最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我们不能大意了!" 陶尚政一边擦汗一边说道。连日来,南秋圩上20余名巡堤人员就是这样用心和脚板丈量每一寸圩堤,只为守护身后家乡的安宁。

南秋圩需要巡查的堤段有3公里长,宝圩村将圩堤分为三段。陶建华巡完他所负责的这一段再回到值守点,已经是一个小时后了。回到值守点,陶建华和陶尚政一口气喝完了一整瓶矿泉水。

值守点的桌上放着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品,一张木床上挂着蚊帐,床下放着蚊香盘,陶建华晚上就睡在这里。尽管有风扇吹着,但丝毫感觉不到凉意。

“今天水位又降了一点!" 陶建华笑着说,对于巡堤人而言,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水位一点点下降,而他们会一直坚守到洪水全部退去。

不惧“烤"验的城市建设者

三伏天已经来了,面对高温,人人避之不及。然而有这样一群人,顶着骄阳,在建设工地挥汗如雨,用坚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他们就是城市是建设者——建筑工人。

闷热凝滞的空气,轰隆隆的卡车声,污泥淤积的小路……8月5日下午,在孙埠工业集中区的1号地上,几十名工人正在这样的环境下忙碌作业,铺天盖地的灰尘掩盖了衣服原本的颜色。今年47岁的梅小龙便是其中一名建筑工作。

梅小龙是一名木匠,工作几十年,也参与了全区大大小小各种工程项目的建设。今年夏天对他而言,也不过是过往几十载中平平常常的一季。

整个工地暴露在炙热的阳光下,梅小龙也没有准备什么特别的防晒、消暑装备。头戴安全帽,套装防晒袖,脖子上搭着一条用来随时擦汗的毛巾,梅小龙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虽然每天面对的都是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但梅小龙和同事们依旧干劲十足,汗水从安全帽的缝隙中顺脸颊流下,衣服被汗水浸湿后又被暴晒干,留下一片片汗渍,裸露的皮肤也被晒得黝黑。

高温天气、暴晒环境、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对梅师傅来说,作为一名建筑工人,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现在三十六、七度的天气我们就尽量避开高温工作,早5点到11点,下午2点到6点,力求保质保量完成工期,工人不耽误不请假,无特殊情况按时上班。"梅小龙说。

“工作人员、施工人员都很辛苦,但是再热的天,也得做好安全工作,我们有防暑的药品和水,都给工人们预备好了,预防出现中暑。安全员专门监督违规操作,出现违规将及时制止,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工程施工负责人徐鹏说。

梅小龙的工作日常不是个例,而是宣州区项目建设现场每个建筑工人的真实写照。正是无数名梅师傅这样的建筑工人马不停蹄的奋战,才有了宣州区面貌的日新月异。

离开工地时是下午4点,太阳依旧火热,高温仍在持续,他们也不曾停歇。那一道道平凡而坚毅的身影,构成了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奋战一线的抢修电力工

一顶安全帽,一套工作服,一双绝缘胶鞋,一副绝缘手套……这些是电力工人的四季“标配"。尽管是在大马路上能煎鸡蛋的高温三伏天,他们还是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奔波在抢修第一线。杨军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是沈村中心供电所所长。一入伏天,供电所的工作就忙碌起来。因为高温天气电网负荷大,有些区域会出现电网超载运行,甚至严重过负荷导致停电故障。如果有故障需要处理,抢修班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8月7日上午十点多,阳光炙烤着大地。在高达20余米的电线杆上,电力工人对电线进行拆除、安装,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在了这群守护者的身上。他们卡其色的长袖工作服一会儿就被汗水浸透了,安全帽下的头发滴着汗珠,汗水流进了眼睛。“无论什么时候接到报抢修电话,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迅抵达现场,开展抢修。"杨军介绍道。

连日来,杨军带领供电所10余名电力人对沈村镇150多平方公里高特压电路、设备的进行巡视。同时他们还担负着辖区内14000多户居民的用电供应保障工作。

“我们有11名外勤工,平均每个人身上都有1000多户居民用电需要保障,工作量很大。"杨军说,高温抢修期间,自己和队员们经常没有食欲,“就是多喝水,喝完水接着又出一身汗,工作服就没有干的时候。"

作为供电所所长,杨军这几年基本没有休过假,一年365天随时待命。“之前梅雨季节连续暴雨,岗位上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抢修,我每天也最多能睡上四五个小时。"他说道。

从一份职业到一份职责,从业17年,电力抢修对于杨军而言意义格外重大。“每当看到千家万户的灯亮起来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在他看来,不管是高温、暴雨,还是大风、寒潮,肩负着应急抢修任务的电力人,就该“奋战在保供电的第一线"。

奔走田间的苗情监测员

在宣州区有这样一群人,每年的4至10月,不管高温酷暑还是狂风暴雨,他们都要来到田间地头,连续不间断地开展水稻苗情监测,为下一步开展分类技术指导、实施科学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他们就是——苗情监测员。

“这一块小圈子里面的苗数,大概有226株。这样计算一下全田基本苗,大概一亩田基本苗有50万株。"8月6日上午9点钟,寒亭镇寒亭社区省级水稻苗情监测点,苗情监测员李国强同区种植业局粮油站工作人员一起,对试验田内嘉兴8号水稻进行苗情监测。

放钢圈、数苗株、标叶龄、测产量……烈日下,不一会功夫,李国强就大汗淋漓,可即便这样,李国强仍然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完。

“都说苗好一半稻。现在正是双季晚稻的幼苗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期,所以,这个时候做好苗情监测,掌握苗情生长情况,为接下来做好水肥管理保水稻高产打下基础。"每隔三五天,李国强都要来试验田里进行一次详细的监测,并做好叶龄标记。

李国强还是寒亭社区一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他所在的合作社共有水稻面积830亩,其中,双季晚稻有470亩。今年,合作社种植的双季晚稻嘉兴8号作为2020年宣州区省级水稻监测品种,有着双重身份的他更是一丝不敢怠慢。一次次顶着烈日、一次次走到田间地头、一次次精准标注,李国强身上的衣服从来没有干过,肤色也变黑了。

据了解,苗情监测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长期监测数据,准确掌握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水稻生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终为全区早晚稻分类技术指导、实施科学管理及优质品种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新闻推荐

宣州区贯彻落实市创建推进会精神

自8月3日宣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暨深化住宅小区管理水平提升会议召开后,宣州区迅速传达,立即行动,扎实推进,第...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