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先平:坚守垃圾场11年

宣城日报 2016-10-15 00:00 大字

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苍蝇扑面,郑先平每天起早贪黑,跟着垃圾转运车往返于自己家和垃圾填埋场。一天十几个小时中,都是在这样的场景中经历着。

1999年,郑先平从部队转业当上环卫工人,2005年从路段保洁调到市夏渡垃圾填埋场,自此开始了推土机驾驶员的工作,一干就是11年。2007年,他荣获全省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4年当选当年“感动宣城‘十佳人物\’”。

“臭气熏天,一连好多天回家后吃不下饭。”刚来垃圾场,郑先平很不适应,下班后,路人碰到他会绕路掩鼻,儿子让他到家后首先去洗澡。

除了臭,还有脏。郑先平告诉记者,在这工作一不小心就会感染细菌,炎热的夏日里,因长时间的高温作业,他腿部皮肤受到感染,两条腿肿成两根柱子。平时则饱受脚气、手脱皮、斑秃的困扰。

垃圾场不通电,也没自来水,只有隔十天、半个月才会有一辆送水车送来水。水蓄在砖砌的水池里,烧水也只能在柴禾炉烧。郑先平每天灌上一大杯后,还得省着点喝。由于长期饮水不足,2007年他患上双肾结石,有一次工作时突然发作,疼得满头大汗,但他还是咬牙坚持完手头的工作。平日里带的午饭只能用开水泡了吃,有时候索性就吃方便面,“那几年我方便面吃得最多。”郑先平感慨到。

夏季战高温,衣服被垃圾堆里沼气烤干一遍又一遍;冬天寒风凛冽,但只要垃圾车一来,他就得立即出动跟上。推平、碾压、消毒、灭蝇、覆盖,每天都要处理四、五百吨垃圾。

谈到处理垃圾这份工作,郑先平憨厚的脸色立马认真起来。在他看来,垃圾处理不仅仅只是环卫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更是垃圾处理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虽然看起来是简单地重复,这其中却有很多讲究:如何把垃圾推到位控制暴露面,如何减少灭蝇操作面积提高效果,如何降低臭气、蝇虫给周边村民带来的影响……每一步的操作心得,郑先平说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除了自己本职工作,郑先平还时常“出溜”到垃圾车“上山”必经小道打扫掉落的垃圾,有时又到旁边老乡家给他们做工作,希望求得理解。修理出故障的推土机、帮陷在垃圾堆里的卡车“脱困”……整个垃圾场就郑先平一个驾驶员,这些事,都必须他一个人完成。一年365天里不管生病还是过春节,他始终在岗位上坚守,没有时间回郎溪老家探望父母,也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学,“我们一休息,城区、乡镇垃圾中转站运送来的垃圾就得不到及时处理,垃圾扫了也没处倒,大家生活不就要受影响嘛,我一个人辛苦也值得。”

“吃苦还是其次,时间一长嗅觉失灵,也不觉得特别臭,”郑先平表示,干这份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在工作间隙,他会下车去垃圾场周边走一走,下雨天只能憋在车里时,就拿出收音机或手机听听音乐,调整好心态继续干。坚守岗位还在于他秉持一个信念:“每个岗位都需要人,我是一名党员,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好好完成。”

2010年,郑先平从夏渡垃圾场调到古泉生活垃圾填埋场,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还带了个徒弟。不久,徒弟也被评为劳动模范。作为师傅,郑先平总是告诫他:“身上有这份荣誉,更要把工作做细、做好。”带着这份荣誉和大家的信任,郑先平表示,他会在这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

新闻推荐

展示青春 放飞梦想

大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科技文化产品。活动现场人头攒动。10月15日上午,合工大宣城校区第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暨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博览会热闹举行。活动现场,各系各社团学生亲手创作的各类科...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