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徽语之诗”点个赞

芜湖日报 2014-02-19 10:28 大字

“徽语之诗”译成白话,即是用徽文化艺术语言谱写的诗章。从汉语言的角度看,“徽语之诗”比白话更凝练,更朦胧,总之,富有中国诗词的意韵和本土文化气息。我想,这可能也是主办方给2014年芜湖春季油画邀请展主旨的一个定义。

因为是西画展,是学界的一次展会,故排除了功利性,去商业化,不拍卖,不设奖,有的只是赏析和研讨。在此我们不妨引用西方哲学家乔治·迪基(George Dickie)给艺术和非艺术所设的哲学界限,即“艺术品是适合沉思或欣赏的东西”,反之亦然。

油画真正地进入中国,源于上世纪初期的西学兴起。其时,中国的留学生先后赴欧洲研习西画,回国后开办美术专科学校,培养新人,普及西画,其中就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冠中等。他们的美术教育理念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油画创作的发展。斗转星移,今天我们看到,在芜湖春季油画邀请展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精辟之语:“我们研习西画,并非止于西意,而是立足本土,建设己貌。”寥廖数句,开宗明义,内涵深厚。在此不妨可以理解为百花齐放,洋为中用。

观照安徽和芜湖的美术史,远自新安画派、姑孰画派、宣城画派、徽派版画,近至新徽派美术,均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油画的发展,仅芜湖一地也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名家,如潘玉良、杨光素、张自申、朱迪、林加冰、郜少华等。在美术教育界作出贡献的油画艺术家更是不可胜数,很多人成为高等学校的专业领军人物。他们在教学之余,勤奋创作,讴歌当代生活,复活历史景象,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记得前年,芜湖的一位油画家要完成“芜湖开埠”的创作,寻当年的旧照片。好在有爱芜湖者将历史存照发于网上,但最早的只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艘洋轮的模糊轮廓,显然不足以为创作“开埠”的历史画提供有用的帮助,只有借助于文字记载和对当时情境的合理推想了。由此可见,油画家们的善思和创造力的非凡。因此,可以说,徽派油画的出现,已不是美术史学界理论上的规范,而是在广泛的艺术创作中、在社会和民众公认基础上的自然呈现。

在这次画展上,我们看到了芜湖巨变在油画家笔下的恣意展现;领略到芜湖跨江发展的最早巨幅图景;触及到皖南古镇春雨的清新气息;见到江南少女清丽温婉的可人神形;触摸到沧桑老者的岁月遗痕。欣赏之余,我们深切感受到油画家们不懈的艺术追求。展出的作品有的还融合了中国画、木刻版画等众多画种的表现技法,而多种材质的运用更是一次视觉体验的刷新……

油画是由荷兰人发明的,在欧洲不断地流派更迭,经过几个世纪的变革和油画家们的勤奋探索、激情喷涌,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艺术财富。这次画展同样也是油画探索之路上的一页中西文化融合的记录,表达了本土艺术语境。我曾读过油画家巫俊先生的一篇文章并深深为之感动。他在文中写道:艺术语言的生命在于其前进性、创造性。架上绘画依然是一个表达人对画界感受的工具,它的潜力,它的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严肃的艺术家绝不会满足一知半解的成就,必须始终保持艺术创造力,永葆艺术发现的激情,艺术学习、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徽语之诗”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是一群有责任感的芜湖油画家,基于他们沉积于心灵深处的思考和对家乡的热爱,运用画面构成、笔触刀法和层层叠叠的油彩,去表现油画特有的肌理效果,垒积出一幅幅绚烂的画卷,闪烁着徽文化的光泽。在此用一句当下时髦的话:为之点个赞。

编后语:“徽语之诗”芜湖春季油画邀请展于2014年2月15日-3月1日在市书画院举行,该画展汇聚了芜湖市20余位油画家的60多幅油画精品。

文哲

新闻推荐

酒醉男子高速光脚步行回家 交警及时劝解一路安全护送

本报讯(记者 吕毅)5月10日晚,在芜湖市高速公路上,一名喝醉酒的男子和妻子发生争执,竟下车光脚步行,并称自己光脚步行5小时就能回宣城家。后经高速交警一大队民警多次劝解...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