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勤勉学思求真 追忆我的父亲胡翘武

黄山日报 2019-08-27 08:42 大字

□胡国俊

父亲于岐黄生涯近六十春秋中,精求经典,广览百家,学思相济,乐道求真,孜孜不倦,躬身践行,数十年如一日,因其学验俱丰,故卓然成家。

父亲精于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及外感热病之诊治,能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在内科杂症中强调脏腑辨证,重视调燮阴阳,活泼气血,认为在祛邪同时,合理地调补脏腑,促进其本职功能的正常运转,再与祛邪药物共同发挥最大效应,对增强疗效,缩短病程,防其复发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外感热病中,重视将伤寒与温病学术融为一体,擅将伤寒六经与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有机结合,尤重舌质、舌苔、舌形变化之观察。急重病症时,辄大剂频投,一日两剂四次分服,常挽狂澜于既倒,救惊险于顷刻。

长江两岸湿热居多,然湿热之邪最易伤阳耗阴,故于清热化湿法中时刻顾护阴阳;父亲观审入微,不放纤毫,取舍自如,擅捕独处藏奸之症;用药轻灵,讲究一药多用,尤重视药味及剂量的增减,常于轻描淡写中屡建奇功。

1965年7月29日父亲曾诊治一李某小孩,年甫一岁,高热惊厥,时时两目上窜抽风,四肢冷凉,白珠青蓝,爪甲惨白,腹部膨大,大便溏绿,可闻有闷咳之声,且时有汗毛直竖之象,舌淡胖,脉沉数。曾在某医院西医诊治数日乏效而自动抱出请父亲诊治。父亲缜密诊察后,认为此寒邪束于外,痰浊滞于内,阳气不得宣越,即予葛根汤为主以解寒邪外束而利经输,加细辛开发阳气,全蝎祛风镇痉,石菖蒲、蔻仁芳香化浊,合杏仁宣肺化痰浊,此方服一剂后立见奇功,诸症随刃而解。

再如一朱某患者,女,时年17岁,1969年8月7日会诊。湿温发热稽留十八日,又突然大便滑泻如注,而致身疲神倦,险象环生,西医屡治罔效的情况下,特邀父亲会诊,在详细诊察后认为,邪悉化热,阴液内耗,再突然泄泻如注,是大逆之证,思虑再三,权衡利弊,仅书一味生牡蛎九十克,浓煎频饮,翌日转危为安。

父亲形体羸弱,且多病缠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诊务繁忙,每日病员从早到晚接踵而至,应接不暇。除春节有几天假日外,根本没有休息时间。中餐皆由家人送到医院,用完饭后继续下午的诊务,加之思想高度集中,一日下来,疲惫身形可想而知。有位学者给他算了一笔账:“胡老每日的实际工作最少也不低于10个小时,若按每日8个小时计算,他五十年就完成了近七十年的工作量”(《郎溪县史资料》)。诚非虚言,他虽体弱有病,但精力尚属充沛,一见到病人便忘却了自身之病痛,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与同道切磋,遇后学求教,他又神思敏捷,引经据典,结合时空,娓娓道来,这大概是职业追求者的一种敬业精神在支撑着吧!

在如此繁忙紧张的工作、生活中,父亲还坚持偷闲笔耕,将自己读书体会,学习心得,临床经验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昏暗孤灯之陪伴下,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其中,仿陈氏《三字经》之体裁,旁征博引,精萃各家论述,选择灵验方药,或参本人临床治验,务实求真,要领可掬,将常见二十九种疾病,均以三字口诀,加以注释,俾学者诵时朗朗上口,阅时条理分明,用时易记切用,诚不失由浅入深之旨,命名曰《中医临证三字诀》;又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按四时常见外感热病,尽量择其精华,选择临床切用的内容,删繁就简,编辑了《橘井一勺—四时常见感症求径》一书,供青年学子参考之用。其《老中医经验集·胡翘武专辑》及《壶天秉烛》颇有实用价值的专著,也在其百忙之中撰写完成。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郎溪,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家迁居至城乡接合部,那里的农民因病而贫者很多,他们常在夜晚求诊,并觅求方药。父亲忘却白昼的辛劳,凡来诊者皆一一辨治,毫无懈慢之情。对一些顽痼久远难愈的下肢溃疡患者,用自配的外用药教我母亲为他们坚持每日清洗换药,直至痊愈为止,两人毫无一点怨言,根本就不知道“诊金”及“药费”两字是怎样写的,深得患者们的敬爱。

父亲为中医事业心无旁骛,追求一生,在其近六十年的岐黄生涯中为中医的医、教、研作出了毕生的贡献,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发扬不懈地努力,直到他生命之结束,这些从其上述数本著作中可见一斑。值此机会,本人也真诚希望年轻的中医同仁们,千万不要辜负先辈们的苦心厚望,在中医事业如此大好形势的当下,将中医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造福社会,惠及子孙后代。待到高于旧枝时,亦效老干勤扶持。

(下)

新闻推荐

郎溪法院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研讨

本报讯(通讯员陈永仑)近日,郎溪县人民法院召开“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研讨会。研讨会上,该院领导班子...

郎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郎溪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