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市政协资政建言振兴实体经济

宣城日报 2017-07-13 05:03 大字

资政会情况通报会实地调研调研座谈会

7月的宛陵大地,草木葳蕤,鲜花吐芳。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一座座明亮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宛如璀璨夺目的珍珠,镶嵌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捷报频传……

号角嘹亮,步履铿锵,艰辛努力换来跨步迈进。“十二五”以来,宣城市工业经济在攻坚克难中保持了良好态势。工业总量平稳增长,2016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7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85.9亿元,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367.9亿元,增长49.8%,增幅居全省第1位。产业转型稳步推进,2016年,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988.1亿元,占比51.3%;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49户,总量居全省第3位。

这些数字表明,“十二五”以来,宣城市上下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量的扩大、质的跨越,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与苏浙毗邻城市、皖江示范区其他城市相比,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工业强市之路任重道远。为此,“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成为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今年3月,市政协召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情况通报会。从4月份起,市政协副主席沈伟、程观远、彭少鸣带领调研组赴宣城开发区、宣州开发区及三个县市实地调研,召开市直单位座谈会,走访企业20家,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并赴浙江临安、余杭,湖南中部产业转型示范区学习考察。历经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一份份沉甸甸的资政成果终于出炉。

7月7日,市政协四届二次常委会议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资政会召开。这是一场聚共识、促发展的议政建言会,也是一场建真言、献良策的民主协商会。会上,调研组从打造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发展、突出市本级发展、加快政策落地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提出很多具体建议,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再“加油”。

打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产业体系是经济的脊梁,一个地区产业体系的完善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经济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汇聚,宣城市逐步形成以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但具备领军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不足、园区整体规模偏小、经济体量不大,这些宣城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资政会上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主导产业的产业链缺失较多,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县市区之间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产业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少,全市仅有一家百亿企业,没有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仍不足。”民革宣城市委会在调研中指出,宣城市工业经济面临产业特色不够突出,集聚效益未能彰显的问题。

产业是发展的支撑,只有将目光和行动聚焦在主导产业集群上,以聚焦促进集聚,以集聚催生裂变,以裂变推动跨越,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源源不竭的动力。这是资政会上所有人的共识。

对此,调研组建议,要大力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企业”和“千亿产业”培育计划,选准优秀企业集团、优势主导产业,逐企业、逐产业制订方案,量身定制政策措施,按年度滚动实施,引领带动主导产业规模壮大、能级提高。落实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方案,积极谋划中德产业园,在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项目谋划各环节全方位用力,推动资源要素、政策要素向高端制造集聚,培育重大整机和终端设备企业,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九三学社宣城市基层委在调研后也提出做“大”产业集群的建议。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强强联合,形成完整的专业分工协作网络,增强集聚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做精技术、做精产品,在细分市场上支持具有行业领导力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品牌并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配套专家”。

郎溪县政协建议,坚持“招推并重”,合理形成产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全力以赴推进产业招商和配套项目招商。注重招大引强,始终保持大招商、招大商的劲头和热情,改变传统“撒网”式招商,紧盯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区域,着力提升招商实效。

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安徽小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从事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精锻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有了20多年发展史。就在几年前,像所有制造业企业一样,公司受市场、价格、人工等因素影响,一度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但是,公司的决策者并未就此心灰意冷,而是逆势求变,趟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走差异化路线,通过升级产品质量,打出知名度。今年公司订单量已达3亿元,预计完成产值2亿元,实现销售1.8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小小科技用数据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市政协委员、小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许茂源一语道出企业发展真谛:“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路。只有创新求变,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及早谋划转型升级,增品种、提品质、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的生存之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此,市政协调研组提出建议,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宛陵科创基地”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机制,聚力打造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创新、产业”高地,并力争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四新”经济。

作为宛陵科创基地建设课题组牵头人,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程观远认为:“建设宛陵科创基地是宣城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活市\’战略,实现‘四个提升\’目标的标志性工程,是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支撑项目,对不断提升宣城市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创新转型、后发赶超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除了要激发市场的内在活力,还需各级党委、政府善谋善为,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

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沈伟在杭州临安、余杭等地学习考察中发现,引进一大批科研院所、科创团队,与当地高校、企业合作,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这些地方发展的“不二法宝”。为此,他建议,建立创新团队、科研院所的引进和运转机制,实行更有竞争力的扶持政策,在财政补助、项目对接、绩效考核等方面落实落细,持续集聚创新要素,形成“扎堆效应”。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按照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分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照认定标准,精准帮扶施策。

市政协常委柯宁宁在会上也感同身受,她认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力量。宣城市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合工大宣城校区等高校资源,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宁国市政协针对宁国发展实际,提出抓好双轮驱动。一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加快赛宝研究院宁国分中心等“四大平台”运营,实施智能工厂(车间)等“三大工程”建设,对接青山湖科技城,打造“创新飞地”,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新培育和引进创新团队5个。二要大力推进上市驱动。调整上市挂牌奖励标准,将A股上市奖励标准提高至800万元,新三板挂牌奖励提高至260万元。

突出市本级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走访调研中,调研组发现,目前,市本级经济总体结构不太合理,企业规模偏小,层次不够高,缺乏辐射性、带动性很强的战略性大项目。同时,项目建设进度不够快,部分企业建设步伐较慢。

民盟宣城市委会表示,宣城市实体经济发展开放竞争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究其原因,“市区体制分割”是重要制约因素。为此建议,要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并完善市区一体化,完善产业规划统筹、市区招商统筹、要素与平台统筹。

调研组针对这一现状建议,必须深度整合政府和园区资源,统筹规划宣城开发区、宣州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建立重大项目引进协调机制,形成做大做强市本级的强大合力。

参与调研的市政协副主席彭少鸣在谈及体会时表示,必须把城市化的关注点放在统筹中心城市与各县(市)的关系,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他说:“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内看待市本级经济发展的问题,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区域经济是城市之间的竞争,而城市之间的竞争又主要是中心城市的竞争。”

那么,市本级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能服众的“班长”?对此市政协调研组建议,进一步构建与沪苏浙交流合作平台,优化政策机制设计,合理确定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的税收分成,务实开展园区合作共建。鼓励和支持园区设立工业转型升级扶持资金,对企业研发新产品、购买科技成果、购租智能设备等,按比例给予配套资金扶持。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培训、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发展支撑承载能力。坚持分类施策,加快园区“僵尸企业”清理,推进低效闲置用地、闲置厂房清理处置,为产业升级拓展新空间。

宣州区政协主席鲍莎莎在发言时提出,加强市区一体化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规划引领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和共建共享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加紧形成一体化的融资、投资和项目推进机制,把推进工作的重心落实到重大项目、重点区块上,突出规划引领、区块带动和基础设施支撑,推进统筹发展,实现实体经济创新转型。

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增强企业获得感

如果说项目是带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引擎”,那么为企业做好服务就是促使其输出最大功率的“催化剂”。

要服务好企业、帮助好企业,如何才能帮到点、帮到位、帮出真正的成效?市政协调研组建议,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研究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出台具体化、成套化的实施细则,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增强政策措施的协同性,防止好政策不好用。

“所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归根结底要落到企业身上。在我看来,解决政策落实不仅仅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是需要再进一步,打通‘最后一百米\’。”资政会上,市政协常委陈艾红结合自身工作指出,有不少企业对政策缺乏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信息不对称已成为突出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下,政策对企业是雪中送炭的利好,落实则是释放政策红利的关键。如何才能使得好政策“不睡觉”,落地生效?

市政协调研组建议,要以企业获得感为最终评价标准,对宣城市出台的重要涉企文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纳入市委综合考核内容。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安排专人辅导,主动上门帮助企业申报和兑现省、市奖补政策,防止好政策落了空。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政策创新,制定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综合评价办法,进行“绩效评价+差异监管”,实施差别化的土地供应、资金扶持、融资服务和技术改造等政策。制定产业投资基金使用实施规则,合理大胆使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益。

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发展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好的环境,才能形成“洼地效应”和“集聚效应”,才能让资金、项目、人才等发展要素纷至沓来,才能提升发展的“加速度”。

会上,市政协常委陈俊平坦言:“要把招商引资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要不断创新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少跑路、快办结,是企业到职能部门办事最大的期盼。市政协调研组在赴浙江等地学习考察后,提出了参照省政务服务中心《推行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实施方案》,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力争到年底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的建议。

开展招商引资,就要有招得来商、引来得资的优势,这就取决于环境优劣,好的环境能够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优化环境,一方面要抓好硬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软环境建设。而抓好软环境建设,重点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这就要建设开明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诚实的信用环境、淳朴的民风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

对此,市政协调研组建议,建立正向激励、容错免责机制,鼓励解放思想、敢闯敢试,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激发各级干部敢担当、善作为。深入开展精准帮扶企业活动,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市场开拓、要素供给、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挂牌上市等实际困难,并进行跟踪督办、销号管理。建立公检法部门和政府行政执法部门与企业界经常沟通联系机制,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建设法制化的市场营商环境。

工业强市依旧在行进路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政协助力工业经济发展将以更大的力度向纵深推进。正如市政协主席丁绍东在资政会上所说,工业经济发展事关宣城长远,市政协将会一如既往高度关注。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也将聚焦新的目标要求,选取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开展监督性视察等形式,持续为宣城市工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工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此次资政会主题选得好,组织调研抓得实,形成的调研报告很有分量,契合了当前中央关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有关部门要认真梳理、积极采纳合理化的建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军出席资政会与政协常委面对面交流,对资政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就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韩军提出了明确要求:一要深化工业经济对宣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工业经济发展的共识;二要紧紧咬住工业强市这个“命根子”,加快聚焦聚力、聚神聚集;三要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多播、播下、播好发展的种子;四要突出创新引领,积聚赶超跨越的实力和能量;五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使宣城更加吸引人、迷人、留得住人。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艰巨任务和系统工程。全市上下要聚焦建设制造大市、强市目标,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坚定发展信心,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营造全市加强工业、突破工业的浓厚氛围。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宣城市的工业经济实力将更加雄厚,宣城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郎溪举办“农机上山” 示范推广机械化采茶

郎溪讯7月7日,郎溪县农机局在十字镇双铺村组织召开了“农机上山”示范推广机械化采茶现场演示会。来自该县部分茶叶种植大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