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历经特殊年代磨练的知识青年不忘初心作贡献——反哺乡村建家园

安徽日报 2016-08-30 00:00 大字

■ 本报通讯员 蒋 梦本报记者 张敬波

在“徽商故里”绩溪县板桥头乡有一个校头村,是当年知识青年奋斗过的地方。如今,通过举办农耕节、建设知青之家等,打通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开辟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门路,也复活了一处处乡村农耕记忆。

从乡政府驱车15分钟,就来到该村村部,“知青之家”的门牌赫然在目。“这里暂时是与村部大楼一起,今年准备单独辟地建设知青之家,可供知青在此相聚,平时就是村民活动场所,一举两得。 ”村支部书记胡亚利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伊始,规划全程征求村民意见,民居基本保持原貌,只需粉刷维修,垃圾桶、农场楼牌、文化墙等照旧。

良好的生态、美丽的田园风光,传统的农业耕种、原汁原味的当地小吃,浓浓的民众风情,让美丽校头村闻名遐迩。今年5月,该县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农耕节活动,近2000名来自上海、杭州、马鞍山及绩溪本地及邻县的老知青汇聚到这里,有的是重新踏上这片曾奉献过青春、挥洒过汗水的热土,有的是慕名参观知青陈列馆,缅怀青春。 1968年,安徽省马鞍山100多名大学生响应号召,到校头村(原校头乡)插队,为校头村发展贡献了青春。

“想起那艰辛的年代,就会想起河边的小溪,田野的芳香,山里老树落叶诱人的气息。 ”年过花甲的老知青张荣良感慨万分。当时条件差,但邻里乡亲时不时把自家种的山芋、花生塞给他们。

“大家关系都很好。特别是年纪相仿的村里青年们,一起抓泥鳅、烘玉米,情谊特别深。知青回城时,会给我们带些比较紧俏的生活用品,我们给他们留番薯、花生等农产品。 ”知青联系人陈哲模说,只要知道村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创业办厂缺资金、短渠道,他们会提供一些帮助。

据统计,现在板桥头乡长住的返乡知青有30多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和创业思维,许多老知青为村民修理水电线路,义务宣传政策、提供便民服务,并主动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

新闻推荐

绩溪县重视电商产业发展,并实现与制造业、传统商贸、农林、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电商给力县域经济

核心提示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呼啸而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绩溪县将电子商务产业定位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的“蓝海产业”,在宣城市率先出台电商产业扶持政策,持续优化电商发展环境,电商产业亮点纷呈:四...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