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与绩溪
■耿培炳
元丰八年(1085)秋,其兄苏轼(字东坡)自南海归,由江西湖口前往金陵拜访王安石,顺道来绩溪探望胞弟苏辙。到绩溪后,苏轼听说翚岭之北有座庐山寺,那里林谷幽深,岩崖廻秀,便同苏辙一起前往游览。在返回的途中,到西园(今华阳镇高迁村)拜访了隐士汪覃,苏轼自叹宦途坎坷,对汪覃的归隐而不仕,产生羡慕之情,挥笔写下了《赠汪覃》这首七律。苏辙在绩溪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任职时,为政清廉,生活俭朴,知民心,顺民意,兴修水利,修筑堤坝,为民排忧解难,惠泽甚广,深得民众敬重,评曰:“此公宰县,邑人之幸也”。遂将刘家门前的一段原由苏辙督建的堤坝改称“苏公堤”。在绩溪城西1公里处,土名叫潭石头的徽溪河东岸,古代曾为渡口,苏辙率领士大夫到渡口迎接其兄苏轼,民间为了纪念苏轼来绩,将渡口改称为 “来苏渡”。宋代市民葛彦敬造石桥纪念苏辙宰绩,苏轼来绩,命名为“来苏桥”,后人在桥东立“去思亭”。明代桥圮,知县郁兰命邑人葛岩等募建,又圮。清乾隆间众姓募建,葛应浩助资铺桥面,桥面北沿立有石碑。桥为五孔,长40米,高4米。建国初乡民炸鱼损一孔,架木通行。1969年水毁桥东两孔,亭亦塌。1972年政府拨款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西三孔仍在用。今旧桥的中拱北侧所嵌“来苏桥”楷体石刻仍存。来苏桥这个翚岭驿道的历史名人足迹点已成了绩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门岭外,岭上到岭下原是一段长长的坡路,居高望远,岭前山丘起伏,田畔地埂纵横交错,田园庄稼层层叠叠,河塘碧波荡漾,一条卵石和石板铺就的翚岭古驿道蜿蜒于山凹田园地头,向偏北翚岭方向延伸。在岭下约一华里的古道西侧,有两麻较长的丘陵山坡,呈八字形,一座东高西低,另一座西高东低,远眺两山之隙——观及远山,岭坡视如人的双眉。相传苏辙政务之暇,游廨后山坡观双岭,弯如眉势,而生怀乡之情,命名“翠眉”,并筑亭对之,以寄故乡峨眉之思,触景而生怀乡之情,作诗《翠眉亭》“……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
苏辙去世四十多年后,绩溪人民依然怀念他,在进贤桥头,太子庙的北边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颖滨祠”(苏辙号称颖滨老人)、苏公亭,其中有水池和桥亭建筑,明代又办“颖滨书院”(在今绩溪县医院门诊部范围内)。南宋绍兴年间,绩溪人仍念念不忘这位贤明的县令,为了纪念他,特将县治(署)中心建筑中的“秋风堂”改称为“景苏堂”,同时将苏辙留绩的诗篇,由诗人、书法家范成大手书刻碑于堂内。可见苏辙县令在绩溪人民心中的地位。
位于杭州西湖的苏堤与绩溪的苏公堤、来苏桥尽管两地的景致不同,又相隔200余公里,但二者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这种渊源除了来苏桥所在的翚(徽)溪河水(流入扬之河,经新安江、钱塘江到杭州)是西湖源头之一的缘故外,更重要的是,苏堤与来苏桥都记载着苏氏两兄弟深厚情谊,滔滔不绝的徽溪水融入西湖,终日与苏堤相拥,书写着兄弟情缘的千古绝唱。如今,绩溪徽溪河两岸的来苏北路、来苏南路和来苏桥毗邻的来苏社区更是体现了绩溪人民对苏氏兄弟的深情厚谊。
宋嘉泰年间(1201-1204),苏辙四世孙苏琳又任绩溪县令。 (下)
新闻推荐
8月18日至20日,宁国交警来到绩溪开展套牌假牌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异地互查,严查套牌假牌、酒驾、毒驾、涉牌涉证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严处一起,掀起了“打非...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