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最早的书院

皖南晨刊 2013-05-18 21:59 大字

·钩沉·

王光静■

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带不可能有书院的任何痕迹。不过我环顾四周,从地形来看,此处是一小山坡,背靠着的是延山,前面视线开阔,的确是符合古代书院多处在山林胜景依山而筑的特点。不难想象那时这里环境的幽静,是读书求学的好去处。据宅坦族谱记载,书院台基高大,石阶甬道,规模宏大,“有坦以维之,有室以居之,有田租以给之”。其后,宅坦文风蔚起,再加上经济繁荣,由此书院大兴,村内先后创设了翚西文社、玉成文会、惹云书屋和桂枝文社等等,书院之多,影响之大,为传播思想文化,发展当地教育,培养人才等做出来了极大的贡献,使宅坦村名列绩溪乃至皖南名乡村前列。

到了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胡忠的裔孙胡久中复建桂枝书院于宅坦狮山之巅(位于今宅坦村的南面,现在是一小土坡,为一片小竹林和菜地),于是也把它作为书院的遗址(几年前村里就立一名为“桂枝书院遗址碑记”的石碑,遗憾的是现在石碑仆地,正面被泥土糊着,字迹不清,内容主要是“桂枝书院概况简介”,其实这不是胡忠创办的书院遗址。到了明天启年间,随着龙井胡氏宗祠的建造,桂枝书院演变为祠学的一部分,即桂枝文会,遗址就在原来的宅坦小学(因几年前被撤并到上庄小学)内,此处现为宅坦村两委的办公地点;而今村两委已着手规划并开始修建“宅坦古村落文化展览馆”,届时里面有一部分就是有关桂枝书院的陈列室。笔者期盼它早日竣工投入使用。

纵观桂枝书院的兴盛衰败之轨迹,可知它与当时的政治太平与否、经济繁荣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上为创办之初的一段时间旺盛,到了元代大部分时间衰落,明朝又兴起,清中期又败落。至光绪二十七年颁布有关书院改制的诏令,桂枝书院便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桂枝书院等曾为胡氏宗族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儒学人才。据县志和族谱记载统计,宅坦村历史上出现过20多位著书立说的人士,有40多人中举人或进士。

桂枝书院虽成为历史,但值得一提的是“桂枝”之名仍一直为宅坦人沿用。

清末新政,国人开始兴办新学,宅坦也得风气之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宅坦秀才胡蕴玉、胡幼甫、胡润道创办了宅坦新学——桂枝小学校,成为该村有史以来第一所新式学堂。民国时期,原桂枝小学的学生全部并入了1917年3月清代进士胡宝铎的兄弟子侄创办的绩溪县私立资政小学,后因经费困难,于1931年停办。1932年2月,宅坦富商胡家祺等资重办桂枝小学,也因经费之故,复办不到一年就停课。1940年,小学改制,废止私立小学,桂枝改称宅坦保国民学校,也经费原因于1943年停课。1944年宅坦先贤又借助筹募经费等方式,使学校维持到解放。

1949年4月宅坦解放,此时学校的名称为“绩溪县私立桂枝小学”,实质仍为民办学校;10月校名变更为“绩溪县私立桂枝初级小学附设高级班”,学校不久转为民办公助;随着就读人数的增加,1951年改为“绩溪县私立桂枝完全小学”,到1952年9月,小学经费由政府全部包下来,校名定位“绩溪县宅坦村小学”,1957年有命名为“绩溪县宅坦村小学”,不久复改为“绩溪县宅坦村小学”,此后校名一直未变更过。笔者之所以如此啰嗦地罗列校名的变更情况,意在表明宅坦人在承继传统文化教育上,一直都与“桂枝书院”有着割不断的教育文化情缘,而借用“桂枝”之名正表明桂枝书院虽早退出历史舞台,但对当地文风文化的影响是永久的。绩溪县委、县政府于2009年在县城西区新建县城第三所小学,就是以“桂枝小学”来命名,这不就是源于绩溪历史上的“桂枝书院”么。

新闻推荐

30余名总裁 为绩溪捐建四所“知行图书馆”

绩溪讯(曹文华)近日,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经典总裁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30余名学员和杭州“滴水公益”部分爱心人士,怀着对农村山区孩子的无限关爱,带着总价值约20万元的课外图...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安徽最早的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