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修古籍 毫厘显真功 西安碑林博物馆3部珍贵古籍“重获新生”

三秦都市报 2021-12-02 00:58 大字

《滹南遗老王先生文集》修复前后对比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供图

古籍是文脉的载体,蕴藏着国人的精神密码。日前,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珍贵古籍保护性修复项目通过陕西省文物局组织的结项验收。此次验收由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博物馆协会文物保护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的《陈书》《厚乡录》《滹南遗老王先生文集》等3部珍贵古籍共18册、1105页,虫蛀、撕裂、酸化、缺损、污渍、书衣护叶缺失等破损情况严重。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承担此次修复保护工作,历经一年有余,珍贵古籍文献修复保护成功,获得了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古籍老化虫蛀破损严重

虽说“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但历经或和平或动荡的时光,在时间的考验下,很难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这就需要古籍修复师去修补那些残损。

“修复工作有几十道工序,一步不到位,后面就会出问题。”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组长薛继民说,应项目要求,先要将待修复的古籍书叶取样送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纸张实验室进行检测,运用检测的科学数据为实施修复配纸提供科学、翔实、准确的依据。

《陈书》《厚乡录》《滹南遗老王先生文集》3部古籍的纸张比较常见,根据检测数据,最终选择安徽泾县生产的传统手工竹纸、楮皮纸、燕皮作为项目用纸,湖州产锦缎作为函套配套材料。纸张定制回来后,采用姜黄、茶叶等天然染料对纸张、装订线进行着色,使修复材料与古籍原书叶在色彩上协调统一,以符合远观一致,近视可辨的修复保护宗旨。

在实施具体修复工作前,修复方案做好后,陕西省图书馆派专人前往天津请教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修复技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万群老师,对修复保护方案可行性进行审定。万老师提出,三部珍贵古籍的主要病害各不相同,在整旧如旧最少干预的修复原则下,要以解决主要病害为主,避免过度修复带来的二次损害。

让残损古籍“重获新生”

“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要求古籍修复师所具备的本领,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古籍修复师。

“《滹南遗老王先生文集》是金代著名学者王若虚的文集,刚拿到手时,整个书非常不平整,弯弯曲曲的满是虫蛀痕迹,一张张粘连在一起,难以分开。”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吴菲菲说到,得先用镊子把破损不堪、泛黄的古籍轻轻展开,紧紧粘在一起的地方则要用竹起子轻轻挑开。揭开后为每一页书籍编号,再用薄如蝉翼的薄棉纸为古籍作“植皮手术”。即便已经从事了多年的古籍修复工作,但当一页破损的古籍残片拿到手时,吴菲菲也不敢有丝毫马虎。

接下来喷水压平,水的喷洒量是最不好控制的,也是修复《滹南遗老王先生文集》过程中最难的一步。水少了,书叶无法完全伸展,不平整;水多了,书叶会变形涨大,所以,水量的控制是这一步骤的关键。同样,在书叶清洗过程中,水温和流速的控制也直接影响到最终修复效果。

在修补阶段,一般采取湿补、加固等技法,让修补部分与原书叶融为一体,补在虫洞上的补纸,要根据位置和大小进行合理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整册书叶修复完成后页面的均匀度。吴菲菲说,这本古籍打开后是一个很对称的图案,看起来很漂亮,但因虫蛀严重修起来很麻烦。

依靠糨糊、毛笔、铅锤、尺子等平淡无奇的工具,让一张张残损书叶“活”起来,直至装订成册。“要经历几十道工序才能还原古籍面貌,病害严重的书叶,往往一天只能修复一两页。修复一册117页的《滹南遗老王先生文集》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吴菲菲取出一把剪刀,一边将手头一本古籍扣皮多余的部分剪掉一边告诉记者:“做这个工作就是需要安静、细致、有耐心,有时候感觉枯燥了,就去看看书放松放松。”

进行酸碱度处理为古籍延长寿命

《陈书》这套古籍书衣、书叶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卷曲、褶皱、脆化等破损现象,酸化严重,此类破损形式在后期存藏中易发生断裂、缺失等更为严重的破损,且每张书叶有衬页,拆开修复易产生位移,不容易恢复原貌。但此书开本大,操作空间大,修复时需逐叶清洗,边试边调整。此外,文献中出现的污损及微生物损坏已经深入纤维内部,无法清除干净,在实施清洗过程中,应防止过度清洗,造成纸张结构性损伤。

珍贵古籍能用水洗吗?薛继民解释,这些水都是用药水处理过的,可以用来固定古籍的版型、字迹、边框,每次要根据纸张的多少,凭修复师的经验来调配,这样才能起到保护古籍的作用。在清洗《陈书》过程中,修复师用中小水慢慢地冲,最大程度减少书叶不必要的移动。清洗后待书叶干至七八成时进行溜口和修补缺损,并及时折回,以保证衬纸及原书叶的伸缩一致。书叶清洗后,再次进行酸碱度检测,观察数值是否回升改善。(书籍酸化会影响寿命,进行酸碱度处理能为古籍延长寿命。)

古籍《厚乡录》书叶纸张尚好,但整册出现开口、纸张边缘老化现象,地角位置存在不同程度缺损、老化现象,修补时对每张书叶的书口位置进行溜口,并加固老化位置,地角缺损部位需修整补齐,修复完成后依原书眼恢复其装帧形式。

不再“划栏补字”修复痕迹可见

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记者看到展柜里展示了之前已经修复好的古籍。不过奇怪的是古籍上还有许多空白的地方,字迹并未被补全。对此,吴菲菲解释,按照目前实施的古籍修复保护国家标准,“划栏补字”工艺已不再使用,一是原有的墨已在书籍上存在上百年,跟书融为一体,重新着墨怕对古籍形成新的伤害;再者要熟练运用毛笔写出颜、柳、欧、赵各种书体更需要长期的练习,所以,“划栏补字”这一传统技法在当下的修复保护工作中已不再使用。

据薛继民介绍,古籍修复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珍贵历史文献,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书籍修复后的完整和美观。古籍也是文物,保持文物的原始面貌是修复的最高追求。既要保证古籍文献的安全,又要保留古籍文献的原状,修复材料与修复措施应具有可逆和再处理性,修复中选择的修复材料(纸页、线、颜料等)应与修复本体颜色协调并具有色差,修复措施应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在最小限度,添加的修复材料尽量少,避免过度修复。务必保持所修古籍外观一致性。

新闻链接

《陈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二十四史之一,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33年间的史实。《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

《滹南遗老王先生文集》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王若虚是一位可以载入语言学史册的金朝大儒,金亡后自称“滹南遗老”,一生著作颇丰,有《滹南遗老集》等经典文学作品,其中体现了他的一些语言学思想。

《厚乡录》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明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厚乡录》,王承裕撰,明朝时期大臣,吏部尚书赠太师王恕之子。

本报记者赵争耀通讯员杨利娜

新闻推荐

回不去的小楼

□泾县查晶芳那幢小楼,已消失好些年了,但它时常会来我梦里。刚结婚那会儿,住在学校。当时,校园里只有一幢比较像样的教师宿舍...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