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打造美丽公路建设样板
□本报通讯员刘娟吴科学
近年来,泾县坚持以“交通建设大会战”为抓手,围绕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风情,注重效果,展现特色,共享发展,全面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美丽公路建设泾县样板。
注重效果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2016年以来,该县累计投资约4.51亿元,共改造农村道路780公里,其中:建成24条旅游景区公路计71公里; 90公里通往产业园区、林场对林区道路进行了改建提升;完成了387公里的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对14条县道上的306处平交道口实施了安全“五小工程”。2018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制度化、精细化、常态化的公路管理机制,实现县域范围内路长制全覆盖,确保农村公路养护没有盲区、管理没有漏洞、责任没有空白。建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建立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日常养护资金投入,提高养护标准,全面实行市场养护管理,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2018年9月,该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今年7月26日,为进一步提升宣城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在泾县召开,该县交通运输局以“全面建好四好农村路 打造安全高效的公路交通保障体系”为主题,从“加大投入打好效果牌、创新机制打好示范牌、注重效益打好融合牌”三个方面作了交流发言,得到与会的市领导和各县(市、区)代表一致肯定。
展现特色打造美丽公路样板
在设计理念上,该县围绕打造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妙风情“三美”,坚持“因地制宜、崇尚自然、显山露水、融景入路”,以现有道路为基础,不开山、不填河,充分结合现有地形,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不大范围栽种高大乔木,以适宜本地生长的灌木为主,交叉种植,注意色调搭配,保证行车人员视线通透,充分展现该县的自然生态之美,打造路域整体和谐舒适、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底蕴浓厚、便民服务人性化的美丽公路。在项目建设上,围绕畅通、安全两大核心,结合每条路、每个路段的沿线特色,利用美丽公路,讲好地方故事。一方面,对原有道路,在有效保障道路通畅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完善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对新建公路,从设计开始,注重和考虑“美丽”元素,将“美丽”元素贯穿到公路建设的全过程。该县第一条美丽公路泾县城区至茂林段全长32公里,已完成云岭镇靠山至章渡4公里试验段,计划2019年全面完工。2019年下半年,将重点完善美丽公路建设规划,启动322省道鼓楼铺——开发区段、205国道榔树口——旌德交界段和云北路毛田湾——红旅小镇段等美丽公路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内联外通、路景融合、全域一体”的美丽公路网。今年6月1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以泾县S322城区至茂林段美丽公路建设理念和经验为核心内容的《探索美丽公路建设设计模式》论文,入选大会论文集并在大会上进行了专题演讲和交流,受到与会的15个国际组织、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共享发展构建“美丽交通经济走廊”
该县切实将“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理念贯穿于公路建设全过程,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深入挖掘沿线山水资源、人文景观,构建“美丽公路+”的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美丽交通经济廊道”,全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今年6月底,改造贫困村道路158公里,安排3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参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在招募乡村道路专管员中,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以国省干线为骨架,打造以云岭新四军纪念馆为基地的红色文化画卷,以宣纸小镇为重点的宣纸文化画卷,以桃花潭、查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画卷,以皖南川藏线为背景的生态文化画卷,进一步彰显“红色故里、宣纸之乡、人文名城、山水福地”的旅游新形象;改建提升90公里通往农业产业园区和重点林区道路,以美丽公路将沿线乡镇各类农业资源整合串联,形成了以粮油、水果、烟叶等为特色的中北部农业产业带,以酱菜、白酒、蚕桑、休闲农业等为特色的西南部农业产业带和以名优茶、竹木工艺品、宣纸原材料等为特色的东南部农业产业带,培育发展30个贫困村建成了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充分整合客运、电子商务、物流、邮政等资源,在乡镇和重点景区公交覆盖率达100%基础上,建成县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1个,在全县132个行政村和8个农村社区均建设了1个“邮乐购”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物流网点),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点基本形成。通过美丽公路将县内丁家桥镇李园村、小岭村连点成线,构建以宣纸销售为特色的电商集群,集群内现有网店400多家,双双入选“中国淘宝村”。
新闻推荐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捞纸工周东红捞纸30多年,每天至少在纸槽边站立12小时以上,以工匠精神练就了一身扎实...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