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五百岁明代“花门楼”说起

黄山晨刊 2017-05-03 15:01 大字
□ 张辰保

认识一个城市,是从这个城市的建筑开始的。从一溜子火柴盒子般的现代建筑丛林中走过,在一条条花花绿绿的格子高楼中穿行,街巷里,突然出现一座古牌楼,那惊鸿一瞥,哪怕就是匆匆一眼,也会印象深刻。

在黄山区的北海中路上,就有一座古牌楼,它飞檐翘角,结构精巧,古气苍苍。精美的砖雕工艺,让人啧啧称奇,只可惜那些砖雕镂空的花鸟纹饰,大多残缺不全了。

时常在牌楼下徘徊,让思绪穿越历史的烟云,也时常围着牌楼仰望,端详,拿手机,用微单拍下它春夏秋冬中的古姿,记录它在晨霞晚月中的淡定,定格它在晴雪雨虹中的傲骨,为它那精湛的建筑工艺惊叹。

古牌楼是从太平湖西北岸的永丰乡卓村整体迁移过来的,当地人称为“花门楼”,至于是何时何人而建,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已无人知晓无法考证了。黄山区历史上名胜古迹众多,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去永丰卓村同学家去玩,当时就见到了这座门楼,孤伶伶的屹立村头,那峥嵘巍峨的气势,感觉只有山村上的天空,才能与之对话。

“花门楼”诞生处

人杰地灵

永丰乡的卓村,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古时这里属汉阳乡,叫“殿头里”,后又叫“殿头庄”。东晋司马奕太和(367—371)年间,西汉开国名将汉朝平阳候曹参的第十九世孙曹沛,时任广阳县令,辞官归隐在此,渐成望族。曹沛也因此成为泾阳曹氏之始祖,曹氏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曹恤的后代。

太平曹氏宗谱的记载,清朝曹定邦主修的(太平洪田)《平阳曹氏宗谱》(24卷)记载:“曹氏先宗自周文王昌第六子叔振铎,武封于曹(山东曹州),因国为氏,而曹姓从此兴焉。至于春秋,诗礼传家,以及汉室,子孙弥盛,文武将相、诸州外史历代相承,至今不绝也。汉丞相曹参五世孙爽承太祖妣墓(在谯东州里,离山坤来壬向,有石人、石马、石狮、华表墓门在焉)因奉祀,世居谯(亳州)蚂蚁街。恐后子孙误认房族,不知宗派,遂按格录成谱牒,以示宗室人。世世子孙相守为室焉。十九世祖沛泰和间任广阳令,因桓温专擅,遂解绶归隐,居于县治之东逾山十里许泾阳乡殿头里焉。”

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一976),曹锺从泾阳乡殿头里,率家人迁本乡境内文楼村。在永丰洪田燕窝曹的曹家祠堂里有两副对联:“上蔡家声远,平阳世泽长”和“将相公侯第,名贤孝子家”,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名门望族的渊源,此支曹氏后人三兄弟于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迁至泾县小岭,发明了宣纸,成为中国宣纸的一代宗师,让曹氏家族倍感自豪和荣光。

明洪武(1368—1398)年间,杜氏三兄弟凿石为道,迁至殿头里定居,改名凿村,又名杜家村,后子孙延绵发展,号称“四十里杜家”。杜氏家族是唐代大诗人杜牧之少子杜荀鹤的后裔,“尚礼义,务农桑,俊髦蔼蔼,簪绂云兴,称太平望族焉”,“蟠结皖南山川深厚之气,代有伟人出其间。”历经时事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在这个文化厚重之地,许多建筑早已灰飞烟灭,能有一个古“花门楼”留存,也算是幸事了。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太平盛市”小区那“花门楼”是一座牌楼,慢慢走近它后才发现,它其实是一个镶嵌于墙内的牌楼式“豪门”。1999年,随着黄山区城市建设的发展,“花门楼”从永丰卓村移至城区北海中路,作为“太平盛市”小区的入口标志。它如一曲无声的乐章,一首无言的诗词,一幅立体的画卷,在现代建筑的丛林里,低调而奢华,彰显着本土的历史和文化。

“花门楼”

带符号的门第

“花门楼”无疑是太平泾阳乡名门豪宅大户人家的门楼,它为四柱三间五楼,高八米左右,宽七米有余,为仿木砖砌牌楼,除檐口下有少许木制方托梁外,为青砖灰瓦结构,枋柱和檐梁全用烧雕青砖砌筑,其砖雕采用镂空灰塑高浮雕和圆雕,是其最精髓的部分,也是明中期正德年时在古徽州地区最流行的建筑风格。

“千金门楼四两屋,户户面子在门楼。”门楼是一个家宅的脸面,它显示着宅第主人的富裕和地位。徽州古民居博大精深,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家门口的门楼部分,稍有些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人家,一般都讲究“门第等次”和“门当户对”。

“花门楼”门洞居中,宽一米五左右。大青砖墙间留有门槽,麻石门槛靠墙角也有凹型门槽,是上木门板的。两侧门墙砖已改成了两道门。门中柱距是两侧柱距的两倍。四柱脚有成对砖抱鼓石金刚腿,也就是我们说的“门当”。

至于门当上那“抱鼓石”的来历,相传古时将军荣归,常将战鼓置于门前炫耀战功演变而来,它是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旧时儿女定亲之前,暗中派人看看对方“门当”雕刻的纹饰,就可了解对方家庭的状况。

明清时期,不论是民宅还是官邸,门当和户对,包括门角的拱头雀替,都有等级森严的形制和纹饰规定,不可逾制,《明史》和《大清会典》都有记载。“花门楼”的门楣上未见“户对”,可见主人一定不是官宦之家,只可能是地方豪绅富商之类。

中门和侧门梁枋下的柱角,均饰雕花的“丁字拱”,到清代时称为“雀替”。拱上平托和底撑均有灰塑鳌鱼嘴吐卷草状水花图案,它是典型的明代中期“鳌鱼吐水”砖雕风格,亦称“鳌鱼吐瑞”。上平托鳌鱼嘴头矩形,下底撑隐在柱侧卷草纹下,不仔细看,是很难发现的。

灰塑造物象

砖雕呈瑞祥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门楼皆为灰塑高浮雕和圆雕砖雕。镂空的砖雕图案虽破损严重,但它的艺术神采依然呈现。中门和两侧门上方,有额枋两道。中门下额枋雕“双狮戏球”。狮子气势威猛,能降魔驱邪,护法镇宅,彰显权贵,象征吉庆祥瑞。中门上额枋雕“四凤戏牡丹”。凤凰和牡丹,一个是鸟中之王,一个花中之王。凤凰穿立牡丹花丛中,凤尾摆动,凤头回勾,顾盼生辉,形象生动传神。牡丹妖娆多姿,雍容华贵,洋溢着一种和合美满的富贵之气。

“四凤戏牡丹”上为额匾,是“太平盛世”四个隶书减地阳文浮雕大字。两侧柱与主柱间各有小额枋两道,下小额枋出柱部分成云头,枋雕一少狮瑞草。上小额枋直榫出头,托撑在出挑的斗盘枋(平板枋)下,上均雕“双凤戏牡丹”。

斗盘枋(平板枋)与两中柱的小串榫,从中柱出云头成“丁字拱”。门楣额枋的垫板上,有两系腰“莲花撑”,中间线塑云头纹。上平板枋中线额匾下两端,均灰塑浅浮雕莲叶荷瓣纹饰。

“花门楼”背面“太平盛世”四字为阳文,疑似落款“田凌书”,间有印章。雕饰与正面大同小异,下额枋雕“双狮戏球”,上额枋雕“群鹤戏荷”。鹤,长寿的象征;荷,圣洁的代表。谐音“合和”,是和和美美和健康长寿的喻意。两侧上额枋均雕“双凤戏牡丹”。下小额枋雕为“麒麟”。麒麟,神性通灵显贵,只在太平盛世出现,是祥瑞之兽。民间有“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之兆语。

背面门楣上雕花的“丁字拱”有了少许变化,拱上平托的鳌鱼嘴里,吐出的是一缠枝牡丹,象征着富贵连绵。对于背面大额枋间下垫板上雕的人物故事,由于砖雕人物的头部和上肢多残缺不全,只能据时风,凭想象猜测了。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相信这些砖雕内容,或多或少会有一种劝谕认知和警示教化的作用。左雕一老者在门前弯身作揖,一少年携鹤立在高堂门庭前似迎客状,门墙呈八字开,门梁上有两异体古字大匾,是荣归故里,隐喻“衣锦还乡”吧?右雕一后生在拱桥上回首,后一老者在树下挥手相送出村,是不是“送郎赶考”呢?中间图幅是两主两仆四人相对,各有骏马一匹,背景为山川大树。人物故事表达的内容,可能就是“出将入相”,雕画内容可能是徽商希望后代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出将入相,朝望攸居”。 (上)

新闻推荐

泾县司法局加强 “五一”假期特殊人群监管

泾县讯“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为确保假期辖区和谐稳定,泾县司法局多措并举,强化特殊人群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五一”假期前夕,召开专题会议对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工作进行部署,到各司法所检查...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