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十九年,重逢不忘初心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78级校友作品展昨开幕

大江晚报 2017-04-27 06:00 大字

本报讯  “我们举办的这个展览,规模虽小,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一场暌违已久的聚会,它是一次回溯初心的旅程。”安师大美术学院1978级校友李向伟再回母校后感慨万千。由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聚首初心——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78级校友作品展”昨日在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引发了广泛关注。

昨日,美术学院1978级的师生汇聚一堂,展出了13位1978级校友精心创作的80多幅作品,作品涉及人物、花鸟、山水等不同题材,有国画、油画、工笔画等,展现了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体现了画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艺术功底。人物、鸟兽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纸上,朴素的绘画手法和绝妙的绘画技巧相互碰撞,形成了鲜明的创作风格,带给参观者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据安师大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吴冬声介绍,此次展览原打算在合肥亚明艺术馆举办,但大家都觉得回母校举办展览意义更大。美术学院1978级的校友共22位同学,一些同学因去国外发展无法取得联系,所以只有13位校友参展。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创作的精品之作,大多是在全国获得金奖的作品。

展览的作品大多彰显时代风貌,讴歌民族精神的绘画作品。吴晓洵的油画作品《神圣几何》内容丰富,一幅画中既有人物也有科技元素,一位穿着牛仔服的女孩被刻画得非常逼真,皮肤及衣服细小的褶皱都清晰可见,竟让人远看以为是一幅照片。油画写实到如此地步让在场美术家们都连连称奇。吴晓洵告诉记者自己创作的油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抽象结构,对于如此逼真如同照片,吴晓洵说这是一种现代油画写实的表现,之前的古典写实已成为历史,当今是一个图像时代,从影视、广告等方方面面,所以在油画创作处理上往图像上靠了些。以前的油画都是古典写实,历史是不能重复的,当下的作品要体现这个时代的文化、面貌和语境。

相比吴晓洵作品强烈地现代表现手法,吴冬声的中国画作品带着一种历史的记忆,“宣纸技艺始于唐代,产于安徽省泾县境内,因地得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作品《宣纸的记忆》图文并茂地描绘了自己对这一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和感触。

安师大美术学院院长高飞认为此次展览的意义非常重大,“1978年是高等教育启动的一个重要年份,1977级和1978级是同一年入学,1977级是春季入学,1978级是秋季入学。当时的这些大学生都是那个时代画界的精英,经过近四十年后回到母校做这样一个汇报展,一方面是代表着他们自己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是美术学院办学的成果。也为现在的学生们做了好的榜样。”

美术学院的二年级研究生詹徽看完展览后对记者说,“这次收获挺大的,看到师哥师姐的作品挺激动的。他们的画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绘画风格,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画里没有功利性,一切只为了艺术,这些高水平的作品,现如今很难得一见。”

正如此次参展人之一,曾当任过芜湖老火车站壁画总策划,曾获首届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称号的李向伟所说,“三十九年前,我们怀着同一个梦想,登上了同一条航船。我们满怀虔诚,把痴迷艺术的初心刻在了船舷上,然后意气风发地扬帆启航,在寻梦的旅途中击水逐浪,风雨同舟,上下求索……三十九年后的今天,我们又相约着在此处登船。昔日那群青涩少年,如今已是两鬓华发,皱纹满脸;那艘航船在历经风雨之后,也成了一只苍老陈旧的舢板……然而,唯有一件事,历经风雨淘洗,丝毫不曾改变。你瞧——那刻在船舷上的‘爱艺术\’三个字,依然新鲜如昨,笔迹斑斑!——是了,那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初心,那是我们走来相聚的理由,那是引领我们奔向‘诗和远方\’的风帆!”

记者 陈轶敏 文/摄

新闻推荐

“抠门”理事会 “吹散”攀比风

八桌酒席,摆在家门口,简朴却不失隆重。“本来婚宴准备办30桌流水席,但村里红白理事会多次上门做工作后,最终决定简朴办酒。”4月初,泾县章渡村村民董光宇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婚丧嫁娶事宜都会...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