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文革:野生驯化白芨第一人

宣城日报 2015-05-18 12:41 大字

在旌德县白地镇汪村一片苗木林地里,有一个拥有80多亩面积的野生驯化中药材种植基地。这个基地隶属于天毛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着野生驯化的白芨、黄精、重楼等名贵中药材,是国内首个获得野生驯化成功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的掌舵者,便是白地镇汪村人张文革。

从收购中药材到种植中药材

2001年,张文革开始经营中药材生意,每年收购的干货200多吨,加工成饮片销往亳州、上海、浙江市场,尽管收购量大、品质好、但除去开支,利润很小。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野生中药材的过度采伐,中药材收购量越来越小,张文革的药材生意做得并不大。

2005年,张文革转行种植中药材,先后种过前胡、贝母、白术、太子参等六七种中药材。这些品种成本低,且当年种当年收获,但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张文革于是想走出一条种植周期长、市场风险小的路子。

“随着野生资源日益匮乏,野生驯化家种的市场潜力巨大。”张文革回忆说,2006年,亳州医药市场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市场对部分重要中药材需求量大,如果人工种植跟不上去,价格将成倍往上涨,并列举了云南野生驯化中药材成功的例子,建议他转变重心,选择一些在当地价值比较高的中药材品种,进行野生驯化。

野生驯化成功引起轰动

2007年,张文革踏上了野生驯化中药材的征程,并首次选择了4年出效益的白芨进行试种。他把野生白芨采挖回来做种子,迁到自家2分承包田里种植,并在田里种植了苗木。

由于野生驯化没有先例,缺乏经验,第一年试种出苗率极低,加上冬天没做好防冻措施,导致白芨死掉一半。张文革一边种一边观察白芨生长习性,不断摸索实践,终于攻克了死苗、烂根、病虫害等技术难题,试种成功。2010年秋天,他开挖的2分田,收获了400斤白芨种,这让张文革喜出望外。要知道,当时全国还没有野生驯化成功的例子。

初尝甜头,找到了自信。张文革当年又种植了2.6亩白芨,并凭着洞察市场的独到眼光,相继发展了重楼、黄精等其他种植周期长的名贵中药材品种。2014年秋天,张文革的第二批白芨开挖,亩产达到5260斤,收益100万元。

张文革试种白芨成功,在亳州中药材市场引起轰动,全国各地经营中药材生意的老总和科研人员慕名前来考察,药材收购商蜂拥而至上门要货。浙江中医药大学丁志山教授从网上得知张文革野生驯化白芨成功的消息,来到基地考察,看到白芨苗壮株粗、长势喜人啧啧称奇,评价张文革所种白芨“品质好、产量高,技术上是全国最成熟的”。

合作社引领中药材种植

为了在全县发展白芨种植,带动周围群众共同发展,张文革将第二批白芨根块以每斤低于市场价20元的价格卖给县内广大种植户,还抽空免费为周边新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毫不保留地传授种植秘籍。张文革说,只有大家发展起来,才能形成市场,有钱赚。他希望通过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把地方经济带动起来。

近年来,旌德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出台奖励扶助政策,更加坚定了张文革立足当地山林资源发展中药材的信心。他在林下套种中药材的成功经验,已被该县林业部门向全县推广。他发起成立的白地天毛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白芨、黄精、重楼等名贵药材300余亩。

张文革嗅到了中药材朝阳产业的蓬勃生机,他除了在自家田里种植白芨、黄精、重楼外,今年还对其他两个稀有品种进行试种,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新闻推荐

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计生政策宣传月日晚旌德县举行

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计生政策宣传,5月30日晚,旌德县举行了卫生计生专场文艺晚会“生命的守望”。全县150名医生、护士、计生工作者及退休干部、中小学生参加了演出...

旌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旌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