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被遗忘的目连戏

安徽商报 2013-12-21 11:16 大字

我的家乡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建制可追溯到唐朝宝应2年(公元763年)。这里与风景名胜黄山及绩溪、泾县、宁国毗邻,历来重教兴学、文风昌盛。

目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剧种,以目连救母为主要题材的表演内容。早前分布于原徽州及邻近各县,故称 “徽池雅调”,后流传于浙、苏、赣、闽等省。目连救母故事中的原型,出自印度佛教传说,主人公俗名傅萝卜,自幼出家,皈依佛教后改名大目犍连,梵文音译略称目连,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传说其母死后,堕入饿鬼道,他矢志救母,终于依仗神力得以让母亲脱离苦难。明代祁门人郑之珍以此为题材,根据宋代以来民间流传的故事,撰写成 《目连救母劝善记》的戏文。剧本分三卷共100折,集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宣扬因果报应理念。

明末清初人张岱(1597~1685年),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先世为四川剑州人,祖上早年迁居浙江山阴(今绍兴)。在其著名的《陶庵梦忆》书中,就旌阳艺人在绍兴的一次成功演出,用非常老练的文笔,一挥一洒,轻倩合度。摘录《陶庵梦忆》中关于“目连戏”的一篇史料短文,与大家共赏:

“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四围女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筋斗蜻蜓、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余人齐声呐喊,熊太守谓是海寇卒至,惊起,差衙官侦问,余叔自往复之,乃安。台成,叔走笔书二对。一曰:‘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形答响,到底来那个能逃?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 ’一曰:\‘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待怎生? ’真是以戏说法。 ”

“万余人齐声呐喊”,惊动了熊太守,甚至误以为海寇入侵,派官差来核查,令主办人去解释,可谓惊天动地。这段亲历记载,既丰富又具体。时隔近400年的当今,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堪称一幅灵动的生活画卷。

多年来,将目连戏与封建迷信联系一起,得不到保护和传承,所以成了濒危剧种。据《旌德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旌阳、俞村、南关、版书、汤村等乡村还有演出。 ”而作为两鬓染霜的我,虽生于斯、长于斯,但“今人不见古时月”,也始终没有在当地欣赏过这种戏文。可以说,家乡的这种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喧闹已经属于过去式,这种胜景也仅仅残留在文字中。

当然,这收藏的梦忆应当要感激陶庵先生。

新闻推荐

60年同学会创下世界纪录24同窗3老师平均78.3岁 被认定为世界平均年龄最大的同学聚会

24同窗3老师平均78.3岁 被认定为世界平均年龄最大的同学聚会

旌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旌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被遗忘的目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