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州区生态农庄扮靓新农村

黄山日报 2010-12-06 17:38 大字

本报讯  徽州区积极实施“生态大区”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推进荒山综合开发,将一个个荒坡野塘发展成为小农场、小林场、小果园和小旅游景点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庄”,构成了新农村大地上一道道靓丽风景。

冬日暖阳下,走进徽州区岩寺镇仙和村“林中仙”土鸡生态养殖农庄,呈现眼前的是一幅风光宜人的生态美景:但见碧潭荡漾,群鹅嬉戏;岸边山峦叠翠,松竹成荫,成群的土鸡欢快地在林间和草丛中觅食……

“林中仙”土鸡生态养殖农庄地处徽州区六大旱区之一,面积300亩,几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山沟沟,通过连年的垦复、造林、林下间养等综合开发,昔日的山沟沟,如今成了“聚宝盆”。“现在,竹子已经成林了,山塘也能蓄水养鱼了,土鸡的规模已发展到了12000只,每年的收入有二三十万呢。”来自旌德县的农庄庄主丁祖文笑眯眯地说。

“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勾勒出了徽州区青山绿水的秀丽风光,但也道出了丘陵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高旱低涝”的实情,耕作的不便且效益低下,使丘陵区形成了不少荒坡野塘的山沟沟。近年来,徽州区实施了“生态大区”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把盘活荒坡野塘资源、实施荒山沟综合开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举措来抓。为此,该区出台优惠政策,并采取租赁、转让、拍卖、股份合作等途径,吸引外地客商、外出经商人员、本地能人投资兴建生态农庄,通过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养、生态化建园,形成“承包一条坑、带包一面山、管护一片林、种上一园果、饲养一群畜(禽)、放养一口塘”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截至目前,全区已发展徽州茶花园、岩寺青云山庄、唐模秀林山庄等农业观光、休闲渔业、乡村农家乐各具特色的生态农庄50余个,综合开发荒山面积1.1万亩。

一个个山青水绿、经果飘香、鸡羊满山、鱼虾欢腾的生态农庄,不仅为新农村添景增色,而且由生态农庄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更是引得财源滚滚来。据统计,全区生态农庄每年营销收入达1250万元。生态农庄经济正成为徽州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谢国洪  方利荣  柯颢颖·

新闻推荐

郑飞早点从屯溪坐车到歙县兄弟三家成员集合后转车

郑飞10月4日早6点,从屯溪坐车到歙县,兄弟三家成员集合后,转车在许村镇下车,再乘镇上车到茅舍村,开始徒步行走在追寻已久的隋唐古道。隋唐古道又名箬岭古道、徽青古道,它始建于隋朝,完善于...

旌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旌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