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菊黄蟹肥时 生态螃蟹看无为
无为地区生产螃蟹历史久远,螃蟹文化源远流长,在宋朝时期,无为籍诗人王之道受家乡螃蟹文化熏陶,有大量诗作描述无为螃蟹,如:“西风摇落黄花秋,江城有蟹供拍浮”;在宋崇宁三年,大书法家米芾任无为知军时为解民苦,曾有“三拜煮蟹”之典故;无为螃蟹因其独特的品质,深受国内消费者认同,上世纪80年代至今素有“中国螃蟹看安徽,安徽螃蟹看无为”之说。
蟹黄膏肥肉质好 村民致富好法宝
又到菊黄蟹肥时。金秋时节,对无为县姚沟镇南都村的蟹农梁先龙来说,意味着等候一年的收获与喜悦。这几天,他的15亩蟹塘边,常常爬满了上岸“休憩”的螃蟹。这些螃蟹背甲壳青灰,爪生黄毛,时而吐着白泡晒着太阳,时而威风凛凛横扫河沿,行动敏捷,活力强劲。
“一天缺氧,三天不长”“沟里没草,海子(螃蟹)就小”“草要匀净,一亩60%到70%最好”……二十年养蟹的经验,早已变成了一句句顺溜的口诀,从梁先龙嘴里脱口而出。在妻子的眼里,螃蟹就是梁先龙的宝贝,养殖季节来临,他是一天十几趟转悠,种水草,喂小鱼,看水质,一刻不消停。
在梁先龙的精心培育下,今年的螃蟹大多色泽亮丽,肉多饱满,俗称“打秤”。当地的很多蟹农都和梁先龙一样,舍得“喂”。他们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会根据螃蟹不同生产周期需要合理搭配营养,以小鱼、小虾为主,以玉米、蚕豆等为辅,因此肉质结实。据了解,无为县池塘养殖95%以上全部采用生态养殖,生态环境优良,检验报告显示,该县河蟹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单位重量内蛋白质含量较其他地区高,其中组氨酸和甘氨酸等影响鲜味和甜味的风味氨基酸含量偏高,风味鲜甜。
从南都村一路走来,水塘连片,丰收在望。梁先龙告诉笔者,村里像他这样以养蟹为生的村民占到了80%以上。“我这15亩塘,螃蟹一年产量差不多4500斤,最高的时候能达到5000斤,价格好的话可以给我带来10来万的纯利润。今年我的蟹长得很好,希望能有个好收成。”
生态养殖标准高 螃蟹品质有保障
在泉塘镇梅楼村,连片的标准化河蟹生态养殖基地引人注目。防渗水渠、排水沟、硬化路面、电路设施配套到位,玻璃护栏整齐围挡在方块状的蟹塘四周,宽敞的塘埂上有专供蟹农居住使用的样板房。“以前我们是自家的水田,这一块那一块,很分散。政府带我们统一规划安排后,现在就在这边,还是15亩田,但是集中在这一片了,方便管理,效益也提高了。给我们住的样板房,可比以前搭的茅草屋敞亮多了。”蟹农宣昌花告诉笔者,再过十来天,她也可以打塘捕蟹了。
自2012年无为县实施“大蟹工程”以来,围绕“规格做大”、“品质做优”、“品牌做响”、“产业做强”的目标,优选天然长江蟹送到沿海进行扩繁,运回1000斤长江天然蟹大眼幼体进行本地化培育;在泉塘、刘渡、襄安、泥汊、洪巷等乡镇建立了蟹苗培育基地4000亩;在泉塘、刘渡、泥汊、蜀山等乡镇建立了8个河蟹健康养殖示范区,示范面积5万亩,养殖效益稳步提升。
在泉塘镇政府的农产品检测室里,检测人员正在对刚采集的螃蟹和其生长水域的水源样品进行检测,确认有无孔雀石绿。在当地螃蟹成长成熟期,检验人员会到每个村进行采样,一天至少检测10个样品,确认其卫生安全,才允许投放市场。由于无为螃蟹生产过程中极少用药,主要以调节水质和生态修复为主,因此,即使进行出口检测,合格率也相当高。实现了多年来,螃蟹质量安全零事故。
同时,泉塘镇还及时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有机螃蟹认证,积极引导蟹农走产业化的路子,注册了“濡泉”和“秀安”等螃蟹商标,扶持了3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升产品品质、质量安全水平和延伸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并建立蟹苗本地化繁育基地500亩。
据悉,该县将进一步提高螃蟹生态养殖水平,实现螃蟹产业产值从12亿到30亿元的发展目标,形成生产、加工、流通、电子商务、渔业休闲等完善的产业链。在支持政策、运营环境、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努力打造无为螃蟹的金字招牌。
郭彤彤 文/摄
市民正在用手机拍摄蟹塘边的螃蟹
蟹农宣昌花在标准化养殖塘内捕蟹
梁先龙家的蟹塘边,两只螃蟹正在鏖战。
梁先龙在展示自家的螃蟹
泉塘镇水产检测室内,监测人员正在对水质进行抽检。
新闻推荐
2016年三季度,全市消保委系统受理来访投诉89件,已处理89件,办结率为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9800元,接待消费者咨询311人次。质量问题投诉40件,占投诉总量的44.94%;安全、价格等其他问题投诉49件,占...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