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古道栈阁岭(二)
□ 吴寿宜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低吟着诗仙李白的《浔阳台》名句,笔者跨过浔阳桥来到了浔阳台。浔阳台,又称太白钓台。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载:“钓台在徽州黟县南十八里,名浔阳台,相传李白尝钓于此”。昔日浔阳台旁跨路建有八角亭阁,北门石额为“飞泉天外”,南门石额为“耸散来彤”。现“浔阳台”三个大字的古石刻仍嵌于公路旁的石壁之上,书法笔遒律严,有江南碑刻之冠的美誉。传为李白所书,或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题。古黟民间有俗谚称赞:“走遍江南无好字,不及浔阳半边易。”足见此碑书法艺术之高超。1993年,黟县政府还在石崖上新立《浔阳台记》石碑,刻有300多字碑文,简述浔阳胜迹之今昔。
当笔者站立在刻有“钓台”两个大字的浔阳台巨石之上眺望,只见此处河床狭窄,怪石嶙峋,酷似三峡风光。台下水平如镜,深潭莫测。在潭旁“白象”巨石上竖立有“浔阳夜月”四字碑刻,为书法家董其昌墨宝。对岸是神奇的龟山,龟山呈一作爬伏状的龟形山崖,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其龟头正对着一古色古香的红庙,“红庙镇金龟”的神话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沿公路继续逶迤行进,经过栈阁岭脚的栈阁村(今桃源村)登岭而上,就来到了遐迩闻名的桃源洞。据县志载:古人在山巅凿通一洞,穿洞为路。洞口凿有“桃源古洞”四字,洞深约3米多,是府县往来的交通要塞。此处曾建有紫竹庵,洞内有庙,香火颇盛。洞后岭上,明代建有桃源书院。距洞约50米的岩壁上还建有观音阁,供奉观音白玉雕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6年),易洞门石额“桃源古洞”为“桃花源”,由本邑书法家汪联松题书,并配有石刻洞联:“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洞外千岁竹,石上万年松”和“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1956年黟渔公路施工时,桃源洞顶被炸开,洞口拓宽。现洞壁上镶嵌有已故著名艺术家张光年手书“桃源洞”三字碑刻,字体苍劲洒脱。据说昔日“桃花源”古洞石额及残联碑刻尚存,假如对桃源古洞进行修复,那将是今日桃花源意境创设的一大亮点。
作为栈阁岭上最具风光的桃源洞,确为天赐佳境。古往今来,吟咏桃源洞的诗文不计其数,历代县志收录的诗作大都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宋朝诗人孙抗《桃源》诗云:“洞里栽桃不计时,人间秦晋是耶非。落花遍地青春老,千载渔郎去不归。”清代诗人叶兰谷在《桃源洞》诗中吟道:“我有烟霞癖,来寻太白踪;石门通一线,墨岭踏千重。日出光偏淡,岚生势渐浓;渔郎休问讯,洞口已云封。”但见这里两山对峙,悬崖峭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果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明代黟邑名士汪济在《栈阁岭路阑记》中,曾尽情地描述栈阁岭道地势的险峻,不妨照录全文:“按昔谈畏途咸曰蜀道,而云栈剑阁其最也。今邑之南有岭亦云,险可知已。岭际芳草连云,流水桃花出其下,溯流以入,幽奇如画,余十里许,洞然,邑井人家矣。太白云‘别有天地\’非此中耶?岭之巅为忠烈王祠,世传王迹凿凿,盖王之业著于黟。而水口神皋,若彼王眷兹土有以也。越岭之隘,一径横斜,断崖千尺,人骑相厄,下临不测。金陵而南道者阻之,其于山溪之奇且无谓焉,予甚悯之。适道人明乙者,募为路拦以卫兹险,而嗜义者争协赞之,乃不一稔而告成。自是行者休于树,止者憩于祠,俯游鱼而数落花,无复曩时畏忌矣。噫嘻,斯道之险,人力戡之。而危者以平,其为利赖,岂特一时一境已哉。窃怪世人诵法,周行而中藏叵测,险于山川,睹兹嵌嵌且夷然王道中矣,得毋念乎?是为记。”
当笔者站在桃源洞旧址地居高临下,俯瞰栈阁岭脚,只见桃源村前的漳河蜿蜒至此形成深潭,名金钟潭,因潭中矗立一形似覆钟的巨石(名金钟岩)而得名。昔日栈阁岭道就是从金钟潭舍舟后,沿崖壁攀登逶迤连云的古栈道而抵桃源洞的。现古栈道遗迹仍依稀可辨。
关于金钟潭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黟的西林古寺有一口金钟,乃稀世珍宝。后被朝廷闻悉,遂下旨进贡。待金钟运抵栈阁岭头,金钟竟不愿前行而自行坠入潭中,与潭下巨石交合在一起,成为金钟岩,金钟坠入之潭遂被称为金钟潭。“金钟拒贡”的传说由此世代相传。
新闻推荐
□方锦卫北岸经济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在原歙县北岸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升格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我结合自身工作对北岸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做了一些调研,现就园区现状、发展优势、存在问...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