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困境”中的孩子需要我们拉一把

芜湖日报 2013-07-23 12:56 大字

记者调查的结果,让我们唏嘘不已。虽然我们并不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过,我们也还无法想像,就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办学条件如此简陋的小学。今天,当许多孩子都在为教室里没有安装空调而叫苦不迭时,无为县石涧镇高古小学在炎热的天气里,竟然连电扇都没有配齐。甚至,因为至今还没有用上自来水,他们连“洗个手、搓个毛巾”这种基本的要求都无法满足。

这样一种状况,首先让孩子无法安心学习,而且,与城里孩子相比,过于简陋的办学条件,也决定了他们在没有起跑之前,就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当都市中的许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是人手一台电脑时,这所学校中的孩子,居然都不知道电脑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是强调客观条件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学习也好,生活也好,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依然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样一个办学条件,也会导致教师无心工作。如同任何一份工作,教师这份工作,需要奉献精神,却不应该只建立在个人奉献的基础之上。面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们总是想着筑巢引凤,那么,面对教育困境,我们也应该想到,环境,不仅能够育人,环境,更能够让许多人把根留住。相反,如果因为条件过于简陋而导致越来越多的教师远离乡村学校,那么,我们不难想像,类似无为县石涧镇高古小学这些既偏远又贫困的乡村小学,必然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此时,由外而内的援助,就显得迫在眉睫。这种援助,短期看是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从更为长远的角度看,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许多孩子的命运,也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

诚如“记者手记”所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共识。教育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孩子更是祖国的花朵。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民生,帮助贫困小学解决难题,给孩子们一片蓝天,是社会共同的责任。这需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高古小学这类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学环境,让孩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范德洲

新闻推荐

无为县:交友聚民心 帮扶促发展

□ 本报记者 刘光 杨正毛时值盛夏,葡萄熟了,无为县红庙镇海云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们笑了。而就在去年当种植大户们为扩大...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