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濡须河的今世前生□ 李俊平 张克锁

芜湖日报 2012-09-04 20:33 大字

静静的濡须河

古濡须口

《三国演义》中的濡须之战早已家喻户晓

前不久,一些人对濡须河的河名提出异议,要求恢复“濡氵页河”的历史名称。笔者经多方考证,得出结论为:“千年古河道,濡须独揽香。”

一、“濡须河”来历

第一次对“濡须河”流向作出详细记载的是《水经注》,而真正让“濡须河”载誉史册的,是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陈寿对魏、吴两国在“濡须口”中战事,言简意赅:“冬十月,公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无为古为水乡泽国,地势是山环西北,水聚东南,沿江一带芦苇、杂草丛生,水网密布,荒无人烟。三国时无为号“濡须”,因河得名,属吴国庐江郡。魏、吴争战,曹操在“濡须河”壖(堧)地筑城,号“无为”。“濡须河”从东汉末年到北宋建立无为军,从无争执。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在《通鉴纲目》大作中,更是一脉相承,读“须”不读“氵页”。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吴廷翰(无为人),曾数次前往濡须山、濡须口一带游览,留有名篇《钓台纪行》。据其观察,那时山上有濡须寺(光佛寺),寺前有濡须井,系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凿,寺后有巨石为池,池上刻有“濡须石”字样。笔者近日有幸专访濡须口,登山远眺,景色尽收眼底。与七宝山遥对的锥山,一作龟山、亦称濡须山,名异山同,“三山”归一。相传,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军师刘伯温见濡须山山形似龟,头朝大江,为防“龟”移“关”废,遂在山顶建锥塔一座,以塔镇“龟”,以锥定山,以稳龙脉。此塔原为五层,后改建为七层,曾两次遭雷击,塔顶下的三层被斜劈成半个“膀子”,成了残塔。塔砖花纹细腻,塔门楣上勒石被凿去大半。山顶两间破旧房舍,似庙非庙,供着菩萨。房前有残碑两截,碑首“光佛寺记”依稀可辨。房旁存古井一口,水清澈照人。昔日名扬四海的“濡须河口”,已被宋人构筑的拦河大坝所阻隔(南宋),成为纵横交错造福百姓的万顷良田。

自清代以后,有关“濡须河”等各种版本的书籍、图籍逐渐增多。明末清初舆地学家顾祖禹积33年之功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谭启镶《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书籍,皆有“濡须河”记载,而“濡氵页河”“氵页”字却被官方书籍淘汰出局。新版《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录,说明该字已失去使用价值。

当然“濡须河”因战事而闻名遐迩,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濡须河”,一般泛指三国时期的“濡须口”、“濡须坞”和“古栅口”。由于曹操两次战役都发生在无为县境内,因而“濡须”又成了无为的代名词和别名。

二、“濡须河”流向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濡须河”的出水口,在七宝山与东关之间的“濡须口”。从整个江淮水系网络来看,濡须水只能算是施水的一部分,既是连接江淮、疏通江淮水上交通的纽带,又是江淮分水岭以南排洪防涝的主要通道。《水经·施水》载:“施水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巢湖。”郦道元注:“施水受肥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又东南迳合肥县城南。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技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施水又东,迳湖口戌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水经注》所称施水发源地在成德县广阳乡,也就是鸡鸣山将军岭至巢湖之行经线路,我们可称为上游,巢湖水为中游,巢湖出水口为下游,这一段又有一个专名,称之濡须水,《水经》《水经注》中均有交代。

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两国曾在濡须水流域称雄争霸,战争连绵不断。自公元前585年“吴始伐楚”至公元前506年吴师伐楚占领郢(今湖北江陵)的八十年间,吴楚在濡须水,巢湖一带展开过几十次规模较大的战役。东汉之前,“濡须口”出水口应在泥汊通江的螺丝口。江水沿螺丝口进入原高沟乡古街道分两支。一支直抵姚沟镇北插西河进入观震潮,穿过现绣溪小学、原县政府职工宿舍、供电大楼、北城小学进入华林河、仓头、黄雒河、三汊河入濡须河(古称濡须水),分东西向,向东入长江,向西流巢湖,沿巢湖北上入淮南地区。

另一支江水沿高沟水道向北,进入龙王庙、皂河闸入西河,后期水流路线同上。该河道曲折多变,宽窄、深浅不一,只利于春水方生,枯水季节,船行艰难。这条河道在历史上运行近千年。北宋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一O一卷注引桓温表中“濡须口”,是以比较的方法来定位的。文曰:“春谷县之赭坼城,在江东岸,临当濡须口上二十里。”赭坼在繁昌县旧县镇西南十里处,即今新港与芦南之间,由此对照“濡须口”,即今泥汊无疑。

由于崩江、洲涨洲坍等因素影响,泥汊通江口到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公元466-527年),泥汊“濡须口”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神塘河口被堵塞,加之无为大堤将泥汊通江口拦腰切断,裕溪河便成了巢湖水系通江的唯一通道,西河亦成了裕溪河的主要支流。解放后,由于涵闸斗门逐渐增多,“濡须河”实际上已被“裕溪河”、“西河”、“黄雒河”、“三汊河”、“前河”、“后河”所肢解。

三、“濡须河”辨讹

名不见经传的“濡氵页河”为何名声大噪,原因何在?

一、常志编纂失真。不熟悉无为历史者修治,错将“氵页”字当作 “须”字编入志书,逐至以讹传讹。这个谜底,直至近日查阅《无为州志》才算真正揭晓。其根源出在常志上。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无为州志》,有关“濡氵页河”辨讹都说得十分清楚。志载:“新纂濡须从须已见凡例,常志从氵页音汇系创说。续志云:宋时梓人误以氵页字为须字省文,故相沿作须。虽从康熙到嘉庆帝御定无为州号濡须,但此书寻常百姓难以目睹,至使“须”

“氵页”两字混用。

二、《三国演义》误导。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濡氵页坞”,这是“氵页”字派的一个重要依据。“濡

氵页河”虽然在多数民众心目中扎根,但“须”、“氵页”并用,在无为仍屡见不鲜。

三、《无为县志》错引。“濡须”“濡氵页”长期通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无为县编纂首轮县志,原稿中为“濡须河”,后改“濡氵页河”。

新闻推荐

2012年全市第五次(九月份) 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情况的通报

为进一步推动芜湖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实行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动态化管理的通知》(办[2012]35号)文件要求,市文明办委托第三方于9月24日至2...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