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碧荷 激活陶辛千年古水系
□ 本报记者 付君兰
盛夏时节,国家4A级景区“陶辛水韵”里荷花盛开,核心景区与周边水域荷莲密布,荷叶田田,绵延百里。与往年只能在景区看见大片的荷花不同,如今,游客一进入陶辛镇,就能看见道路两侧农田里成片的景观荷花,给人一种房在荷中、人在花中的感觉。
这便是陶辛镇自去年开始实施的“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十公里荷花景观带、百种精品荷园、面积达千亩、带动万民致富)所产生的效果。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沿湾石路、荆十路两侧十公里景观荷花长廊建成,结合立体种养,藕鱼结合,在成为靓丽风景线的同时,农户可收获藕、莲蓬和水产品。陶辛正在成为集荷韵观光旅游、荷花农产品生产加工、荷花艺术品创作与销售、荷花生态养生体验于一体的,具有皖南水乡风韵的安徽特色荷花水韵小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果把日历往回翻个十数载,那时的陶辛发展处于芜湖县后位,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多种植水稻,处在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困境中。“当时给陶辛镇的定位是芜湖市的后花园,限制工业发展,但这也为陶辛营造了优质的生态环境。”
“我们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文化,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品牌不够突出,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要从农产业类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进行发展。”在陶辛镇党委书记洪本荣看来,陶辛有两大特色,一个是十纵十横的千年圩堤,另一个就是荷花。
“鸠兹素以水乡誉,更有陶辛水韵殊”,但在过去,这里大部分水域都在发展养殖业,各种饲料污染,加之农业面源污染,千年古水系水体一度污染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镇政府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清河水、治污水、净塘水的“三水共治”工程、保护水生态行动,利用原先潜藏在地下的20条主干沟渠古水道进行疏通,使整个水系形成一个循环,并与青弋江分洪道连接在一起;再利用泵站使水“活”起来,“清”起来;最后再投入水生动植物,对整个水渠进行绿化,恢复生物多样性。目前陶辛圩内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和美景象。
做活水文章,陶辛以荷开篇。“陶辛自古就有荷花,目前世界上有荷花千余种,香湖岛原生的荷花30余种,经过几年努力,我们把适合江南地区生长的所有荷花种类汇聚在此,共有530种。”据洪本荣介绍,近年来,陶辛镇加大了陶辛水韵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力度,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目前,陶辛水韵是全国品种最全的景观荷花基地,也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观赏性最强的荷花景观,每年吸引50万人前来游览。
结构调整“调”出农民致富路
除了挖掘荷花的观赏价值,陶辛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种植大户种植荷花,做大做强荷产业链,打造升级版的“陶辛水韵”。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项措施并不是陶辛镇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顺利推行的背后有农户们尝到的实实在在的“甜头”。
第二年种植荷花的陶辛镇四门行政村小基村村民凌飞营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莲蓬已经在卖了,一块钱一个,一亩少说也能收4000-5000个莲蓬,刨去人工成本,一亩净收入至少有2000元。”更大的惊喜是在荷叶下面,老凌拿起一个地笼,记者便看到了里面缓慢爬行的拳头大小的甲鱼。“今年下半年就有7-8两了,明年大概就能长到1斤多。”老凌乐呵呵地说,“这个不愁卖,浙江人直接过来收,130元一斤。”
在去年,老凌还是村民口中的“接盘侠”,他现在种植的300亩荷塘,原来承包给一个种粮大户,由于效益不佳,流转费发不出来,村民意见很大。老凌接手后,先是种植了水稻,没有挣到钱,第二年就改种了荷花,套种甲鱼。“一样的地,种植水稻每亩净收入不到200元,算通了这笔账后,现在村里有一半人都在种荷花。”
同地不同种,收入十倍差。农户配合,让荷花成为陶辛处处可见的风景。“2017年全镇荷花种植面积1100亩,平均亩产收益达到3000元,经过1年的试点,荷花种植获得种植大户的认同,2018年新增种植面积达到3600亩,其中沙墩精品荷花园110亩。”洪本荣说。
种植荷花的人多了,销售不出去怎么办?村民们不担心。除了直接卖给游客,陶辛镇还将荷叶和莲子深加工,并与公司合作,帮助农民在网上销售。“最近我也在忙着注册公司,营业执照刚办下来。”老凌给记者展示了手机里营业执照的照片,语气里充满憧憬,“今年第一年,先套养40亩甲鱼,明年准备再养60亩。”
新闻推荐
明知“一房两卖” 仍低价买下“纠纷房” 芜湖县10户涉案房被强制腾退
只付十来万元,就能拥有百余平米的房屋,这样的“便宜”你想占吗?芜湖县湾沚镇10户居民在明知置业公司“一房两卖”的情况下,为...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