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平“黄庭坚读书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洪州(今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读书处”位于广济寺内玉佛楼。康熙版《芜湖县志》称:有匾云“山谷读书处”,即山谷手书也。北宋时称“桧轩”,因门前有一株桧树。旧志称其“松身柏叶,苍翠干云”,因名。嘉庆版《芜湖县志》称“宋黄山谷读书僧院,甚爱之”。
北宋诗人郭祥正(1035-1113)作《芜阴北寺桧轩》,其中有“青幢碧盖俨天成,湿翠濛濛滴画楹”,在此读书暂住的黄庭坚遂取其义,将“桧轩”更名为“滴翠轩”。现为玉佛楼。
黄庭坚究竟于何时来此读书,无考。据相关资料分析,应该有两次:一次是绍圣初年,黄庭坚任职宣州,后改派鄂州。一次是徽宗时,任职太平州,九日即遭罢官。这两个任职地点都在芜湖周边,应该讲都有可能。黄庭坚芜湖读书之处,亦有两地,除广济寺滴翠轩外,还有位于吉祥寺左的“东退庵”。乾隆版、嘉庆版、民国版《芜湖县志》记载曰:“东退庵,吉祥寺左。宋黄山谷僦居读书,因名黄山禅院。”
黄庭坚在芜湖读书之事,可参见其所作《赭山》诗。但据该诗描述,黄庭坚在芜湖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汲绠愁冰断,村醅怯路蹉”。光绪二十年任职芜湖的袁昶曾在滴翠轩题写匾额为“黄庭坚晏坐处”。晏,晚也。晚间独坐,其苍凉凄清可见。现广济寺玉佛楼内有其自作像石碑一幅,系宣统元年关道郭重光刊刻,嵌于上壁。石碑上有“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偈语,为翁方纲所题。
翁方纲(1733-1818),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官至内阁学士。翁方纲对黄庭坚推崇备至,赞赏有加。其代表作《石洲诗话》中提到黄庭坚就有二十多处之多。“山谷于五古,亦用巧织,如古律然,特其气骨高也。”
黄庭坚读书处后废,清以后复振,被视作芜湖文风之源。道光八年,芜湖乡贤黄钺等移祀张孝祥于此,玉佛楼内现有谢崧《移祀张于湖于桧轩》诗石刻碑文,时间为戊子岁五月十八日。同治七年,黄钺后人在关道吴坤修的支持下,移供黄钺等人石像碑于此。现玉佛楼内有黄钺后人黄安瑾《移供黄勤敏公及王许三石像碑记》,作于同治七年(1868)二月十三日。张于湖即张孝祥,黄勤敏即黄钺,二者都是芜湖历史文化名人,名闻遐迩,贯通古今。王即王泽(1759-1842),芜湖人,嘉庆六年翰林,官至徐州知府。许即许仁,字耕余。民国版《芜湖县志》称其“性好施与。嘉庆十九年旱,倡捐平粜。道光三年,水决凤林圩,倡捐督修,卒于工次,圩民为位以祀之。”黄钺赞曰:“幼习儒,壮服贾;重信义,能推予。为善于乡,多义举仁,其名曰许,可与言诗,可与道古。惜哉斯人,未极其绪!”
关于黄、王、许三人石像碑的设立及其移供,民国版《芜湖县志》“王泽传略”有介绍:“邑人所刊(王泽)石像,现与黄勤敏许耕仁两像,同供于赭山滴翠轩两壁中。缘泽与黄、许二公忧心荒歉,纠集十四家义绅创办丰备仓,附以又加乡塾以教以养,邑人德之,乃刊石像供之塾中。嗣遭兵燹,仓塾皆焚,唯此石像尚无损坏。承平后经地方官绅移供于此,嘱寺僧守护焉。”现在,石像虽然有所损毁,但碑文仍清晰可见。
新闻推荐
有人同情落泪爱心满满 有人冒充领导趁火打劫面对不幸的3岁半重病女孩
新闻回顾:日前,芜湖县陶辛镇双桥村张斗组居民黄金虎与罗小玲夫妇求助,希望通过大江晚报向社会呼吁,帮助他们只有3岁半的女儿黄梓涵。小娃娃今年5月被确诊为重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现...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