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陕商与芜湖
明末,陕西天灾不断、民不聊生,而朝廷不惜民力,苛捐杂税如狼似虎,被逼无奈的陕西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而摇动天下。陕西商帮以盐业、木材富鼎华夏,其富商大贾多在江南有房产;为躲避战乱,陕西富商倾巢南逃,其中一部分迁徙到芜湖。而以票号、当铺称雄北方的山西商帮,对芜湖这块风水宝地早已垂涎三尺,因而山西商帮也陆续进军芜湖设立码头。
芜湖和谐、安宁、文明的经营环境促使“山陕商帮”联手落户
自古秦、晋两地就有姻亲关系,所以俗称婚姻为“秦晋之好”,就是指两地亲缘、地缘而言。明末,山西商帮与陕西商帮结为秦晋之好,无论迁徙何地,均以两省商帮财力联手创建会馆,因而其所建的“山陕会馆”从建筑气派、建筑规模均雄冠名各省会馆之上。明末,移居芜湖的山、陕两大富商帮再次联手在芜湖山东会馆之后,利用严家山下定慧庵古庙宇之地,创建了“山陕会馆”或称“秦晋会馆”。
山陕会馆座落在现在曾家塘小学这个位置,规模彼大,《芜湖县志》云:“馆外余基,缭以垣墙。”值得一提的是:山陕会馆馆址是山陕商人与山东商人友好协商获得有偿转让得来的,这再次说明清时期在芜湖营商的十大商帮间是合作共赢的,芜湖具有和谐、安宁、文明的经营环境。会馆建立后随着山陕商人的增多,为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山陕商人创办了“秦晋小学”,解放后更名为“曾家塘小学”。
晋商看上了芜湖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的热销产品
腰缠万贯财大气粗又精于算计的晋商为什么会大举进军徽商的老巢——芜湖呢?是因为晋商看上了芜湖盛产当时科技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的热销产品——钢斤。芜湖“钢都”的美誉,按当下时髦语言说就是高科技城了 ,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秦晋儿女来芜创业。
当时中国“冶铁取钢,必于芜湖”(《湘潭县志》)。福建、四川、湖南、湖北等全国许多省份的地方志书都有“芜钢”技术传输与“芜钢”产品售卖的信息。北京工业大学冶金史研究所所长潜伟先生甚至收集到了大量清宫大内档案中关于宫廷大量采购芜钢产品——“寸钢”的材料。有学者甚至认为乾隆大甲钢片就是用芜湖产寸钢制成的。而销售芜钢产品最卖力的就是晋商。张九皋老先生曾撰文指出:“在营业最盛的时候,尤其是山西客商大量贩运时,产品时有供不应求的现象发生。当时钢款的汇划和现银的解运,都由票号办理。芜湖最后一家山西人开的“三晉源”票号(在三圣坊兴隆巷内),于五十年前芜钢完全衰落时,才撤销这个机构回了山西。”经营当然要经营最好的商品,深谙营商之道的晋商几乎包揽了当时芜湖最好的钢坊——卜万兴钢坊的产品。
晋商不但买卖芜钢产品而且有巨额资金进入钢材市场做大流通。由于晋商大力销售芜湖钢产品致使做为封建国家战略物资军工产品原材料的销售引起了封建国家的重视,促进出台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钢材市场管理办法——《贩运钢斤章程》。章程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芜湖留给世人重大的制度创新和文化遗产。
晋商深度参与了芜湖的钢铁产业——“赵云生”剪刀品牌的诞生
晋商在芜湖不但从事钢材贸易而且深度参与了芜湖的钢铁产业。其中最引以为傲的是太原人赵云生,他创造了与“张小泉”、“王麻子”齐名的剪刀品牌。号称“软剪丝棉不打滑,硬剪铁皮不崩刀”。
咸丰五年(1855),赵云生在长街宁渊观附近设店,由于他聪明好学,不断改进制剪传统技艺,提高产品质量,精心加工制作的剪刀,钢火纯青,剪口平直,刀面凹口,刀背呈鲫鱼形,并有五至七条浅沟,剪锋犀利。清宣统元年(1909),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土特产展览会,赵云生剪刀四套共二十把获得了奖状和奖品;1915年,赵云生剪刀又参加了巴拿刀“世界博览会”,并再次获奖。赵云生剪刀从此驰名中外,一时间,前来购买赵云生剪刀的人络绎不绝。1919年《芜湖县志》记载:“剪亦驰名……过芜者莫不购归,以为赠品。盖以利坚耐久,非它处可及也。”
由于赵云生剪子极为畅销,赵云生剪刀铺开张不久,市面上就有了“赵源生”、“赵永生”等多家剪刀铺想借“赵云生”品牌发财。
在中国优秀的民间工艺,总是会陪生出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这也许是古老的传播学和广告学吧。
据传,在太平军统治芜湖期间,有一天,太平军的一个头领来到赵云生剪刀铺,要拿赵云生的剪刀与杭州的剪刀比个高下,赵云生不慌不忙从铺子后面拿出十五张薄铁皮,请军中头领从他铺子里随意拿出一把剪刀,两人用各自的剪刀试剪铁皮,十五张铁皮未剪完,杭剪开始卷口,赵剪依然锋利不改,引得大批围观者鼓掌喝彩。这位头领只好笑着说,你的剪刀质量很好,但式样不如杭剪的好看。为了改进剪刀式样,赵请人设计图样,经过不断改进后,剪刀终于有了很大的改观,支点处饰有龙眼,把手上刻有两龙头或山水、花卉、人物等,美观大方,惹人喜爱,从此,赵剪名声更大了。到了赵云生的第三代传人赵敬臣时,赵云生剪刀在精巧细致的基础上又向小巧玲珑的方向发展。“银元剪刀”就是一种和银元一般大小的小剪刀,除了适宜剪花、剪线之外,还有携带方便可作欣赏的特点,很快风靡各处。有人作诗曰:“剪尖刃利鲫鱼背,扇若燕尾芦笋形,身明体亮四方齐,两梢圆润鼠尾声灵。”
又传,清代一位皇帝途经澛港泊舟中江。他更装在赵云生剪刀铺把玩一把把银剪,见其张合灵巧,美观大方,剪刀支点处饰有龙眼,把手上刻有龙头或是山水、花鸟等图案,精巧的式样胜过京城的王麻子,便买了数把带回京都。王麻子知道此事后岂敢怠慢,也托人弄回数把赵云生剪刀细心揣摩,取长补短,改进了自己的制作工艺。由此可见,当年赵云生剪刀的名气之大。
澛港剪业早于北京四百年、杭州三百年,其原创技术来源于古徽州太平县甘棠镇龚氏铁匠,由本地人鲁义才继承发展形成了生产澛港剪刀的“本帮”。“本帮”的产生除了技术以外根本原因是芜湖优质钢材起了核心作用。澛港原系徽商“半江张”聚居的地方,赵云生作为山西人能与徽帮及本埠土著合作在原有制剪技术上不断创新用芜湖优质钢打造出天下闻名的“赵云生”剪刀,再次体现了商帮合作共羸的道理。
晋商票号大量涌入芜湖——繁荣了芜湖金融业
晋商看上芜湖的第二大原因是:明清时代芜湖的“天下冲要”是全国物流集散地的地位,巨大的物流必然要陪随着巨大的资金流。对于金融业长袖善舞的晋商自然不会叫徽商的典业在芜湖一统天下,晋商大批票号涌入芜湖,进一步活跃了金融市场。芜湖米市形成后商业资本在长江沿岸城市除上海、武汉外排列第三,晋商起了很大作用。
新闻推荐
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路需要你一个人走完。——题记“你害怕孤独么”我问自己。在读完《孤独之旅》后,便总是想起这个问题。文中杜小康在一夜之间从一个家境优越的小男孩一落千丈,变得一无所有,从此...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