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阳五堰”和青弋江分洪道
最近青弋江分洪道的重点工程澛港闸桥已经建成通车,青弋江分洪道工程也即将全面建成。青弋江分洪道和芜湖历史上一个名叫“鲁阳五堰”的水利工程有关。“鲁阳五堰”的位置在从长江溯漳河直抵宣州城附近的水道上。宋明以后由于修筑圩坝与水争田,加之明清以后又联圩并岸,使这条水道逐渐被疏导至该域外围,曲折淤塞,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由于历史久远,现在其具体的遗迹也已湮没。
“鲁阳五堰”的由来
唐朝末年,天下纷争,军阀混战。当时的宣州为军阀赵锽盘踞,另一个军阀杨行密便派其部下孙端挥兵攻击。赵锽命令部下苏塘率三万大军屯扎在四合山控制芜湖,以断绝敌方粮道。据乾隆《大清一统志》等记载,孙端在澛港附近连筑五道堰。他筑堰的目的是为了临时抬高当时低水位的水位,以使堰与堰之间的水流可以长留,便于航运。而在高水位时,河水则可由堰顶漫过,不致淹没周围的农田。这是江南较早用来节制水位、便利通航的坝堰之一。
由于“鲁阳五堰”,节节拦蓄江水,提高了水位,保证了军粮的运输,杨行密终于战败了赵锽,取得了宣州。大顺元年(890年),已是宁国节度使的杨行密与淮南节度使孙儒为了争夺地盘展开混战。孙儒围攻杨行密于宣州。孙儒兵多气锐,分兵屯黄池(当涂与芜湖县交界处),断其粮道。杨行密则固守不战,宣州被围长达5月而未克。杨行密遂遣其部将台濛(亦称台蒙)前来救援。台濛率领水军与民工,日夜加紧修复鲁阳旧堰,拖运轻舸(小船)送粮达于宣州,不仅军队没有困乏,还保证了其军粮的及时供给,为杨行密最终打败孙儒获得胜利立下了大功。此事在《新唐书·杨行密传》里有如下记载:“孙儒围行密宣州,凡五月不解。台濛作鲁阳五堰,拖轻舸馈粮,故行密军不困,卒破儒。”此后的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被唐昭宗正式封为吴王,成为唐朝的藩王。
杨行密大败孙儒后,其对江淮及沿江江南地区的统治渐趋稳定,开始调整其统治地区的行政区划。据《康熙太平府志》记载:天祐四年(907年),杨吴(吴王杨行密)割当涂五乡、宣城二乡,复置芜湖县,隶宣城。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此前的芜湖曾经被改名或隶属他县。东晋时期,北方的士族和百姓大批南迁。为了安置这些士族和百姓,东晋政权于咸和四年(329年)在芜湖侨立豫州。宁康二年(374年),又侨立上党郡及襄垣等县于芜湖。义熙九年(413年)省芜湖入侨置的襄垣县,治所在芜湖城(今芜湖市区),从此撤销了芜湖县的建制。隋平南朝陈后(589年),废丹阳、淮南二郡,改扬州为蒋州,州治江宁(今南京),将襄垣、于湖、繁昌等县并入当涂(侨)县,当涂县迁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芜湖旧治,即侨置此215年(375 - 589)的襄垣县退出历史舞台,并将城废为芜湖镇,属蒋州当涂县。唐朝时,芜湖仍为当涂县的一个属镇。在隋唐时期,芜湖县的建置长期不存,直到杨吴时期才恢复。
鲁阳五堰又称“金坞”。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为了抗击元兵的南侵,文天祥曾经在澛港督师。当时正是冬季的枯水季节,芜湖附近的内河水浅不能通航,皖南大后方的军粮运不出来。为了保证粮道畅通,坚持长期斗争,文天祥立即布置修复五堰,提高水位。将士们在冰冻三尺的严寒中,把五堰修复,在抗元斗争中发挥了作用,因而被文天祥称为“金坞”。
元末,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渡过长江,在澛港、芜湖展开战斗,由此直下采石。这一场战乱以后,鲁阳五堰也逐渐颓圮。
“鲁阳五堰”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新唐书·杨行密传》里虽然对“鲁阳五堰”有记载,但是,鲁阳五堰在哪里?该书并未交代清楚,这只能从其它历史史籍中寻找答案。出自《资治通鉴》,记载五代时期十国历史的一部著名史书《十国纪年》记载:“孙儒与杨行密争宣州,行密将台濛于鲁江作五堰,以轻舟给行密军食。五堰盖在鲁明江上源。”由此可看出“鲁阳五堰”即是“鲁江五堰”,并指出在鲁明江上源。鲁明江在成书于明嘉靖时期的《太平府志》中的记载是:“鲁明江,在芜湖县南,与繁昌县分界。旧(经):鲁明仲居此,至今称澛港,按《十国纪年》:孙儒与杨行密战,行密将台濛于鲁江作五堰,以轻舟给行密军食,即此。一曰鲁明港,港源出石硊山,后人穿港以酾丹阳,余水入之,不能限山脉,至今名石硊河。”
另据《安徽航运志》记载,鲁明江是今漳河的一段。《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两汉时期,漳河名淮水,北宋时称漳淮水,元明两代上游名漳水,中游名淮水,下游名鲁明江,清代以后统称漳河。由此可见,鲁阳五堰应该在今漳河的下游。另外,从当地的自然地理形势来看,漳河与青弋江的下游是相通的,从漳河可以直通宣州附近。由于青弋江和漳河都是长江下游的一级支流,两支流的下游都处于长江下游的原湖沼地区,之间有多条二级支流相通。粮船进入漳河后经过二级支流可以进入青弋江。据《芜湖县志》记载:“资福河,青弋江左侧支流,西河镇至团结凌村,县境内长8.7千米,平均河面66米,河水漫滩后231米,属青弋江与漳河之间的串通河。上潮河,青弋江左侧支流,红杨乡团坝村鹤鱼口至三埠管,全长37.5千米,属本县与南陵县界河和青弋江与漳河之间的串通河。”
另外,从当时双方的军事形势来看,鲁阳五堰也应该在今漳河下游。杨行密是合肥人,其根据地是江淮之间的庐(今合肥)、和(今和县)、滁(今滁州)一带。从其根据地运粮至宣州,最近的路线是由巢湖经濡须水(裕溪河)入长江,再经过青弋江或漳河运至宣州附近。据专家考证,唐末时的裕溪口不在今天的位置,当时的濡须水是在澛港上游对岸的栅口入江,距澛港较近。粮船经漳河至宣州,航程较短,同时又可避长江风急浪大之险,因为粮船是轻舸小船。由此可见,台濛运粮的船队走的应该就是漳河水道。
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景福元年(892年)春,台濛的运粮船队经濡须水入长江,再由长江驶入鲁明江。由于时值是春季枯水季节,需通过鲁阳五堰提高水位,拽船(轻舸小船)翻过土坝,驶入两河之间的支河进入青弋江。这样的航程较绕行芜湖、湾沚更为便捷。船队沿东南方向直抵青弋江中游,停靠弋江镇附近,此地距宣州城仅50里陆路,粮食转运,由西侧运抵杨行密坚守的宣州城,“故行密军不困,卒破儒。”
“鲁阳五堰”的今生 ——青弋江分洪道
古代的鲁阳五堰水道和今天的青弋江分洪道的走向大体相同,位置都在鲁明江(今漳河下游)。鲁明江是皖南洪水经青弋江支河与漳河泄入长江的尾闾,由于宋明以后修筑圩坝与水争田,加之明清以后又联圩并岸,鲁阳五堰水道逐渐被疏导至该域外围,曲折淤塞,失去了原貌,行洪作用降低,近年来皖南地区为了解决洪水威胁,启动了筹划已久的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多处裁弯取直,实际是遵循了唐代鲁阳五堰水道的走向。具体来说,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是充分利用老河道,加固(退建)现有堤防、局部新建堤防以及利用已达标堤防形成完整的堤防体系,采取开挖、疏挖等工程措施以扩大行洪河道断面的综合性分洪工程。分洪道总体路线为:进口始于上潮河河口,经马元村上,裁弯取直,在华一村汇入上潮河,沿上潮河,经十连圩进入白了滩,裁埭南圩弯段,经南陵大桥,在三埠管处汇入漳河,沿漳河下行,在石硊圩处裁弯取直,经连河圩两汊,沿漳河在澛港闸桥处汇入长江,分洪河道全长47.28千米,其中新开挖河道8.09千米,疏浚河道39.19千米。为发挥分洪道的作用,在青弋江干流(十甲任)修建干流节制闸枢纽(含船闸)。同时考虑对沿线受影响的交通工程、排涝工程进行恢复或改造,扩建澛港闸桥、南陵大桥,新建芜铜铁路桥并进行局部线路改造。
现在的青弋江分洪道工程主要位于芜湖市境内,是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治理总布局中的重要骨干工程。该工程能显著降低流域下游地区洪水位,提高流域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同时可结合水阳江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大大改善水阳江中游地区的防洪形势,减轻水阳江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对下游地区的不利影响,对于流域整体防洪形势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防洪减灾效益显著。青弋江分洪道在今年的汛期,发挥了显著的分洪效益。今年的汛期,芜湖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青弋江、漳河、水阳江、西河等内河均超过警戒水位且持续上涨,防汛形势骤然严峻。分洪道投入使用后,上游来水经过干流节制闸,实现自然分流,其中一部分洪水向下流入芜湖县境内,一部分左转流入分洪道。来势汹汹的洪水经过分洪“威力”明显减小。今年首次承担防汛任务的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发挥了显著的分洪效益,有效提升了下游的防洪标准,保障芜湖特别是三江(青弋江、漳河、水阳江)流域沿线县区、镇街经受住大洪水的考验。
必须说明的是,今年8月31日通车的澛港闸桥工程,是青弋江分洪道的关键性工程。它肩负着多重任务,一是防止长江洪水倒灌,当长江发生大洪水时,建闸后对降低下游圩区洪水位、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建闸后漳河下游能积蓄一定的水量,能有效缓解芜湖市水资源阶段性不足的矛盾。将解决漳河往年常出现的枯水期无水的现象。另外,澛港闸桥在枯水季节关闸蓄水,可增加航道水深和航道宽度,改善漳河的航运条件,河面的通航能力至少提高一倍,这与鲁阳五堰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
澛港大桥正式试运行通车
澛港闸桥
胡毓骅
新闻推荐
由市文化委、市文联主办,市文化馆、市曲艺家协会、芜湖县文化馆承办的首届芜湖市少儿语言艺术大赛第三场海选,于13日下午在芜湖县文化馆举行,来自全县的50余名小选手参加了比赛,孩子们表演的语言类节...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